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意思:山中有遗貌,矫矫龙的姿态。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隆中》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感情色彩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即点明了主题,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深深的敬仰和爱戴,这种感情千年未衰。诸葛亮的智慧和品德深深地影响了后人,诗人的这种情感贯穿全诗。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诗人游览诸葛亮的故里,心中充满了悲伤。这里的“不胜悲”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逝世的哀痛之情,同时也展现出对诸葛亮一生的深深敬仰。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这两句诗表明了诸葛亮虽然出生在襄阳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但却能成为统领万军的军师。这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诗人在山中看到了诸葛亮的遗像,称赞他像龙一样矫健的姿态。这里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英勇无畏,威严庄重的形象的赞美。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诗人用龙的形象比喻诸葛亮,蟠龙在山水之间,显得威武而秀美。但龙去渊潭,意味着诸葛亮的离世,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
“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诗人最后表达了对诸葛亮逝世的悲痛,只剩下他曾经的足迹,使人感到寒冷而泣下。这里的“寒涕垂”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哀痛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深深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游览故里和看到遗像等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哀痛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