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同游六平山探得烛字》 自得静者心,何须游秉烛。

自得静者心,何须游秉烛。

意思:自从得到平静的心,为什么要在蜡烛。

出自作者[明]高棅的《同游六平山探得烛字》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幽静景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静谧生活的热爱。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到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静观自得的心境。 首联“出郭秋已深,寒原骋心目”,以“出郭”点明地点,以“秋已深”点明时间,同时通过“寒原骋心目”表达出在原野上纵目远眺的感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深秋景象。 颔联“爱君幽栖地,市廛若林谷”,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隐居地的喜爱,将市井之地比作林木幽深的谷地,进一步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颈联“初月谐晚寻,同人遂成宿”,通过“初月”和“晚寻”点明时间已晚,而“同人遂成宿”则表现出诗人与友人夜宿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 接着,诗人通过“楼虚在山翠,书声向乔木。飞雨一峰来,微云度疏竹。”等句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围的景色,通过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更加幽静、清新的氛围。同时,“清镫对残尊,孤琴写幽曲。”一句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在清幽的环境中品酒、弹琴的情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静谧生活的向往。 尾联“自得静者心,何须游秉烛。”则是诗人对于自得心境的表达,认为在清静的环境中,人们可以享受到内心的宁静,无需外界的繁华与热闹。 整首诗以深秋夜晚的幽静景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静谧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出郭秋已深,寒原骋心目。
爱君幽栖地,市廛若林谷。
初月谐晚寻,同人遂成宿。
楼虚在山翠,书声向乔木。
飞雨一峰来,微云度疏竹。
清镫对残尊,孤琴写幽曲。
自得静者心,何须游秉烛。

关键词解释

  • 秉烛

    读音:bǐng zhú

    繁体字:秉燭

    英语:hold a candle

    意思:(秉烛,秉烛)
    谓持烛以照明。
    唐·孟浩然《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 何须

    读音:hé xū

    繁体字:何須

    英语:what is the need

    意思:(何须,何须)
    犹何必,何用。
    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唐·封演《封氏

  • 自得

    读音:zì dé

    繁体字:自得

    短语:自得其乐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英语:self-congratulation

    意思:
    1.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 静者

    读音:jìng zhě

    繁体字:靜者

    意思:(静者,静者)
    深得清静之道、超然恬静的人。多指隐士、僧侣和道徒。
    《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
    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诗:“拙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