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意思:我愿天公怜惜孩子,莫生尤其物为疮疤。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荔枝叹》
全文赏析
这首诗《荔枝》是一首借荔枝讽谏唐玄宗的诗。作者通过描绘荔枝采摘的艰辛和荔枝对人体的危害,来暗示唐玄宗荒废朝政、奢侈淫乐,导致民不聊生的状况。
首先,诗中通过“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荔枝采摘的艰辛。荔枝树生长在山地丘陵之间,采摘者需要步行数十里山路,在尘灰飞扬、兵火催促的环境下进行采摘。这种艰辛的劳作,正是唐玄宗奢靡生活的反照。
接着,“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句,更是直接揭示了荔枝对人体的危害。荔枝含有较高的糖分,过量食用会导致人血糖急剧升高,引发多种疾病。而宫廷中的美人一旦破颜一笑,就会引发无数人的争抢,导致荔枝溅血、流血事件的发生。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浪费,更是对民脂民膏的无情剥削。
然后,“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一句,引用了历史典故,进一步揭示了唐玄宗的奢侈生活。东汉和帝永元年间,交州(今越南)进贡鲜荔枝,为了保持荔枝新鲜,需要驿骑快马传递,马匹累死、坐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到了天宝年间,为了满足宫廷的需求,荔枝更是成为了每年必贡的物品。这种无节制的贡品需求,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最后,“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等句,作者借武夷茶之事讽谏唐玄宗宠爱奸佞、争名逐利的风气。这些诗句通过对比不同人的心态和行为,暗示了唐玄宗身边的人为了争宠而互相攀比、追求新鲜事物的不良风气。
整首诗以荔枝为引子,通过描绘荔枝的艰辛采摘和危害人体,暗示了唐玄宗的奢靡生活和荒废朝政的状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这种借物讽喻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