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荔枝叹》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意思:我愿天公怜惜孩子,莫生尤其物为疮疤。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荔枝叹》

全文赏析

这首诗《荔枝》是一首借荔枝讽谏唐玄宗的诗。作者通过描绘荔枝采摘的艰辛和荔枝对人体的危害,来暗示唐玄宗荒废朝政、奢侈淫乐,导致民不聊生的状况。 首先,诗中通过“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荔枝采摘的艰辛。荔枝树生长在山地丘陵之间,采摘者需要步行数十里山路,在尘灰飞扬、兵火催促的环境下进行采摘。这种艰辛的劳作,正是唐玄宗奢靡生活的反照。 接着,“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一句,更是直接揭示了荔枝对人体的危害。荔枝含有较高的糖分,过量食用会导致人血糖急剧升高,引发多种疾病。而宫廷中的美人一旦破颜一笑,就会引发无数人的争抢,导致荔枝溅血、流血事件的发生。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浪费,更是对民脂民膏的无情剥削。 然后,“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一句,引用了历史典故,进一步揭示了唐玄宗的奢侈生活。东汉和帝永元年间,交州(今越南)进贡鲜荔枝,为了保持荔枝新鲜,需要驿骑快马传递,马匹累死、坐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到了天宝年间,为了满足宫廷的需求,荔枝更是成为了每年必贡的物品。这种无节制的贡品需求,无疑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最后,“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等句,作者借武夷茶之事讽谏唐玄宗宠爱奸佞、争名逐利的风气。这些诗句通过对比不同人的心态和行为,暗示了唐玄宗身边的人为了争宠而互相攀比、追求新鲜事物的不良风气。 整首诗以荔枝为引子,通过描绘荔枝的艰辛采摘和危害人体,暗示了唐玄宗的奢靡生活和荒废朝政的状况。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这种借物讽喻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赤子

    读音:chì zǐ

    繁体字:赤子

    短语:婴 婴儿 婴孩 乳儿 早产儿

    英语:a newborn baby

    意思:
    1.婴儿。
    《书康诰》:“若保

  • 天公

    读音:tiān gōng

    繁体字:天公

    英语:ruler of heaven; God

    意思:天。以天拟人,故称。
    《尚书大传》卷五:“烟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祝风雨,不时霜雪,不降责于天公。

  • 尤物

    读音:yóu wù

    繁体字:尤物

    短语:仙女 嫦娥 婵娟 仙子 花 娥 天仙 淑女 绝色 美女 佳人 国色天香

    英语:stunner

    意思:
    1.

  • 疮痏

    读音:chuāng wěi

    繁体字:瘡痏

    意思:(疮痏,疮痏)

    1.疮疡;伤痕。
    汉·焦赣《易林噬嗑之益》:“斧斤所斫,疮痏不息。”
    晋·葛洪《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埃尘于白珪,生疮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