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四人谁不足。
意思:天下人谁不值得。
出自作者[南北朝]庾信的《周五声调曲 征调曲 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赞扬和向往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道德风尚、公正的法律制度、仁义的价值观、礼让的社会风气、无佞佞人、无繁刑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首联“淳风布政常无欲,至道防人能变俗”,描绘了一个淳朴无欲、风俗淳厚的理想社会。这里的“淳风”指的是淳朴的风俗,“至道”则是指最高尚、最完美的道义。诗人通过描绘这个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公正、公平、无欲等价值观的追求。
颔联“求仁义急于水火,用礼让多于菽粟”,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仁义、礼让的重视。诗人认为,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对于仁义的追求就像急于水火一样迫切,而对于礼让的重视则如同重视粮食一样重要。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伦理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公正、公平的追求。
颈联“屈轶无佞人可指,獬豸无繁刑可触”,描述了理想社会中公正、公平的社会风气。屈轶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羊,能够指佞人;獬豸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够触犯法律的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正、公平的追求,以及对于无佞佞人、无繁刑的社会风气的向往。
尾联“王道荡荡用无为,天下四人谁不足”,表达了诗人对于王道的向往。王道是指以仁义为指导的治理方式,荡荡则是指宽广、广大之意。诗人认为,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治理者应该以无为而治为指导,让百姓自由发展,而无需过多的干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中人口众多、人人富足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淳朴道德风尚、公正法律制度、仁义价值观、礼让社会风气等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理想社会中人口众多、人人富足的向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公平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