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洛中偶作 自此后诗在东都作。》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意思:唯独没有洛中作,不能不心还是离乡背井。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洛中偶作 自此后诗在东都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深度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在翰林院工作的五年,浔阳的四年,巴郡守的一年,南宫郎的半年,纶阁的两年,以及刺史堂的三年等丰富而充实的职业生涯的回顾。这些年里,他游历了各地,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上千首诗。这种对生活的深入体验和对文学的热爱,体现了诗人的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 诗中提到没有在洛阳创作的诗作,心中感到遗憾。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洛阳生活的向往。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以春宫长的新身份来到这个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体现了诗人的坚韧和乐观。 在诗中,诗人对文学创作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执着。他笔下成诗,每一首诗都倾诉着他的情感和遗憾。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为了填补生活的空白,更是他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方式。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体现了诗人的艺术精神。 然而,岁月不饶人,诗人的眼睛开始模糊,头发和胡子都变白了。他开始面对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变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诗歌创作。相反,他更加投入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这种对诗歌的热情和执着,令人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职业生涯和文学创作的深度思考和感慨。他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充实,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令人感动。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五年职翰林,四年莅浔阳。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宫郎。
二年直纶阁,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载,有诗千余章。
境兴周万象,土风备四方。
独无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为春宫长,始来游此乡。
徘徊伊涧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辄一咏,一咏倾一觞。
笔下成释憾,卷中同补亡。
往往顾自哂,眼昏须鬓苍。
不知老将至,犹自放诗狂。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独无

    读音:dú wú

    繁体字:獨無

    意思:(独无,独无)
    犹言难道没有。
    《汉书王莽传中》:“是时争为符命封侯,其不为者相戏曰:‘独无天帝除书乎?’”清·赵青藜《读左管窥晏婴论》:“况婴系本公族,世为列卿,独无社

  • 悢悢

    读音:liàng liàng

    繁体字:悢悢

    意思:
    1.惆怅;悲伤。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