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胡琴铮鏦指拨剌。

胡琴铮鏦指拨剌。

意思:胡琴发出鏦手指拨开刺。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连续三年在不同地方度过重阳节的情景,通过对比展现出生活的变化和不变,以及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感慨。 首联“前年九日余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通过排比手法,展现了连续三年在不同地方度过重阳节的情景,凸显了生活的变化和流动性。 颔联“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通过借代和象征手法,以菊花喻指人生的衰老和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颈联“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通过对时间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以及对重阳节的珍视和感慨。 接下来几联描绘了姑苏台、太湖山水的美景和佳节气氛,以及宾客欢聚的场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尾联“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人相望。”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豁达开朗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生动流畅,意境深远广阔,通过对连续三年重阳节的描述,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
去年九日到东洛,今年九日来吴乡。
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
江南九月未摇落,柳青蒲绿稻穗香。
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
可怜假日好天色,公门吏静风景凉。
榜舟鞭马取宾客,扫楼拂席排壶觞。
胡琴铮鏦指拨剌。
吴娃美丽眉眼长。
笙歌一曲思凝绝,金钿再拜光低昂。
日脚欲落备灯烛,风头渐高加酒浆。
觥醆艳翻菡萏叶,舞鬟摆落茱萸房。
半酣凭槛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
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胡琴

    读音:hú qín

    繁体字:衚琴

    英语:urheen

    意思:
    1.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宋·元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段

  • 铮鏦

    读音:zhēng cōng

    繁体字:錚鏦

    意思:(铮鏦,铮鏦)
    同“铮摐”。
    唐·黄滔《戴安道碎琴赋》:“焉有平生探乐府铮鏦之妙,爰教一旦厕侯门戛击之徒。”
    《老残游记》第十回:“其时箜篌渐稀,角声渐低

  • 指拨

    引用解释

    1.以指弹拨乐器的弦。用左手扣弦、揉弦是指法,用右手顺手下拨或反手回拨是拨法,合称“指拨”。 唐 元稹 《琵琶歌》:“自后流传指拨衰, 崑崙 善才徒尔为。” 宋 欧阳修 《于刘功曹家见杨直讲女奴弹琵琶》诗:“娇儿身小指拨硬,功曹厅冷絃索鸣。”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这琵琶不是野调,好似 裴兴奴 指拨。”

    2.指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