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西江月·太极未分混沌》 一阳才动破鸿蒙。

一阳才动破鸿蒙。

意思:一阳才能动破鸿蒙。

出自作者[元]王惟一的《西江月·太极未分混沌》

全文赏析

这首诗《太极未分混沌,两仪已非其中。一阳才动破鸿蒙。造化从兹运用。水火升沉南北,木金间隔西东。略移斗柄指坤宫。尽把五行错综。》是一首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太极、阴阳、五行等理论进行阐述的诗。 首先,诗的开头“太极未分混沌,两仪已非其中。”描绘了宇宙的起源和初始状态,即混沌未开之时。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根本和起源。在这里,“太极未分混沌”描绘了宇宙最初的混沌状态,没有明确的界限和结构。而“两仪已非其中”则表明,在混沌中已经出现了阴阳两极,不再是混沌无序的状态。 “一阳才动破鸿蒙。”鸿蒙,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初始状态,即混沌无序的状态。一阳才动破鸿蒙,意味着在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下,宇宙开始出现变化,一阳开始出现并逐渐壮大,打破了混沌无序的状态,开启了宇宙的演变过程。 “造化从兹运用。”造化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创造者和宇宙的演变过程。这句话表达了宇宙的创造者从此时开始运用阴阳五行等理论来塑造宇宙,推动宇宙的发展和演变。 “水火升沉南北,木金间隔西东。”这两句诗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五行理论在宇宙演变中的应用。水火代表了阴和阳的两种极端状态,它们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木金则代表了阳和阴的两种极端状态,它们在东西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表明阴阳五行的理论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宇宙中各种事物的差异和变化。 最后,“略移斗柄指坤宫。”坤宫在这里指的是地球所在的方位,即西南方。斗柄是指北斗七星的斗柄部分,在这里用来代表季节和时间的变换。这句话意味着阴阳五行的理论可以通过调整斗柄的指向来指导人们认识和理解西南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宇宙的起源、演变和阴阳五行理论的应用,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智慧和魅力。它不仅表达了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和思考,也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和认知过程。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太极未分混沌,两仪已非其中。
一阳才动破鸿蒙。
造化从兹运用。
水火升沉南北,木金间隔西东。
略移斗柄指坤宫。
尽把五行错综。
作者介绍
(?—1326)元初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人,字景阳,号雷霆散吏,神霄派著名道士。其父在华亭做官时,家眷随迁,王惟一亦曾入仕,后弃吏云游于方外,遇真师授“还丹九转”及“雷霆一窍”(或称“玄关一窍”)之法,遂潜心修炼,颇有所成,撰道书六卷。现存《道藏》中收其著述两种,即《道法心传》与《明道篇》。

惟一晚年寓陆樊泾岳祠,元泰定丙寅年(1326),“端坐而逝”。《道法心传》一卷,由《道法心传》或称《心传录》)和《道法精微》二篇组成,《道法心传》收诗一百余首,主述修道理论和雷法之要,强调断绝尘缘、心地清静为修道之要,掌握风雷变化之道及凝神聚气为雷法之要。王惟一在“自序”中谓世传“雷霆一窃”、“行天一气”等雷法理皆不得其要,自言观察风云聚散、气候变化达三十年,又得至人指点和莫月鼎之启示,方得道法之妙。他认为行雷之士应洞晓阴阳,深达造化,明天地动静之机,识风雷气候之变;行持雷法则应心地清静,使精住、气住、神住,“三者既住则道法备,散而为风云,聚而有雷霆,出则为将吏,纳则为金丹。”

王惟一强调对外界气象变化之观测和自身元神之保养为雷法之要,与过去以符诀或以丹田之气或以两肾间为“雷霆一窍”等雷法理论有所不同。《道法精微》以图文形式进一步阐述《道法心传》所述之理论,内有《行持戒行图》、《万法归心图》等一十三图,图后皆有文论。《明道篇》一卷,凡著诗八十一首,《西江月》十二阙,编后并有《金丹造微论》一篇,《得道歌》一首。该篇明内丹之道,强调先性后命,无为自然。认为“大抵金丹之要,必也远声色,克己私,屏人我,全忠孝,正心诚意”,而“以太虚为鼎器,乌兔为药材,以无为自然为火候,以清静冲和为温养,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所谓“有为有作总皆非,说龙话虎终无益”。此道不用日时年月,不论火候抽添,唯心凝然静定,一念不生为要,以“本来一物”为本。其说颇具融会三教心性论之色彩,诸如“不增不减居中道,无去无来守一诚”,“性命混然成一片,此时无我亦无人”等言论,屡见于该书,颇能窥元代全真丹法发展之端倪。

关键词解释

  • 鸿蒙

    读音:hóng méng

    繁体字:鴻蒙

    英语:primeval atmosphere of nature

    意思:(鸿蒙,鸿蒙)
    亦作“鸿濛”。

    1.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