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意思:争利也争名声,驱车再驱赶马。
出自作者[南北朝]王僧孺的《落日登高诗》
全文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高望远,感慨世事变幻、人情世态的一篇佳作。
首联“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起笔点题,写作者登高望远,久久不能释怀。作者伫立在高处,放眼远望,视线久久地停留在远方的天边。这一联看似简单,却为后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两句写作者眺望的远景,视野开阔,东边望见城门,西边望见村庄。青门即长安的东北门,以“东北”指代京城;白社以其在长安之西南,故称“西南”。这一联写的是远景,由近及远,由点到线,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由近处的长安城一直望到远处的村庄。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颈联转写近景,由原野进入桥梁。“轸轸河梁上”,是说桥之多。“纷纷渭桥下”,渭桥在长安城内,是交通要道。渭桥下,车子、马匹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纷纷”二字显出交通繁忙。此联一句写陆路,一句写水路,从“河梁下”看,“纷纷”二字又体现了作者在道路上的感觉。
“争名”“争利”是封建时代的人天性,“驱车复驱马”写出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马不停蹄、驱车不止的情景。这一联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尾联“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感慨良深。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说世人都去争名逐利,只有像姜尚那样去渭水边去钓个“寂寞”了;二是说人们都争相访求有才德的人,谁又去怜悯像自己这样被埋没的人呢?这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牢骚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写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面对壮丽河山所发出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和对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的同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