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落日登高诗》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意思:争利也争名声,驱车再驱赶马。

出自作者[南北朝]王僧孺的《落日登高诗》

全文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高望远,感慨世事变幻、人情世态的一篇佳作。 首联“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起笔点题,写作者登高望远,久久不能释怀。作者伫立在高处,放眼远望,视线久久地停留在远方的天边。这一联看似简单,却为后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两句写作者眺望的远景,视野开阔,东边望见城门,西边望见村庄。青门即长安的东北门,以“东北”指代京城;白社以其在长安之西南,故称“西南”。这一联写的是远景,由近及远,由点到线,由大到小,由实到虚,由近处的长安城一直望到远处的村庄。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颈联转写近景,由原野进入桥梁。“轸轸河梁上”,是说桥之多。“纷纷渭桥下”,渭桥在长安城内,是交通要道。渭桥下,车子、马匹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纷纷”二字显出交通繁忙。此联一句写陆路,一句写水路,从“河梁下”看,“纷纷”二字又体现了作者在道路上的感觉。 “争名”“争利”是封建时代的人天性,“驱车复驱马”写出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马不停蹄、驱车不止的情景。这一联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 尾联“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感慨良深。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是说世人都去争名逐利,只有像姜尚那样去渭水边去钓个“寂寞”了;二是说人们都争相访求有才德的人,谁又去怜悯像自己这样被埋没的人呢?这里表达了怀才不遇的牢骚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写出了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面对壮丽河山所发出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感慨和对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的同情。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舍。
东北指青门,西南见白社。
轸轸河梁上,纷纷渭桥下。
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
宁访蓬蒿人,谁怜寂寞者⑴。
作者介绍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郯人(即今江苏镇江人--因历史侨置在江南镇江设北地名为东海郯也就是南徐州)。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后半生颇不得志。

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交往甚密。后出任为治书侍御史、钱塘令。梁时,任南海太守,迁尚书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时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五百字,命沈约以下辞人同作,帝以为僧孺诗最好,任其为少府卿、尚书吏部郎、后任南康王长史、兰陵太守,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一说,因诬而被免官)。后半生颇不得志。免官后为安成王参军事,转北中郎南康王谘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僧孺好典籍,藏书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关键词解释

  • 驱车

    读音:qū chē

    繁体字:驅車

    英语:drive

    意思:(驱车,驱车)
    赶车;驾驶车辆。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南朝·宋·颜延之《

  • 争利

    读音:zhēng lì

    繁体字:爭利

    意思:(争利,争利)

    1.争夺利益。
    《荀子大略》:“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王先谦集解:“蚤与爪同。言仕乱世骄君,纵得小利,终丧其身。”

  • 驱马

    读音:qū mǎ

    繁体字:驅馬

    意思:(驱马,驱马)
    策马奔驰。
    《诗鄘风载驰》:“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晋·陆机《饮马长城窟行》:“驱马陟阴山,山高马不前。”
    宋·张耒《感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