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鲁如晦需堂》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

意思:而你却能勇敢退,奉祠围墙宫。

出自作者[宋]王之道的《寄题鲁如晦需堂》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位隐居乡野、志气高傲的通隐翁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贤者的敬仰之情。 首句“鲁僖有贤裔,家在吴江东”,点明诗人所敬仰的人是鲁僖公的后代,居住在吴江东面。鲁僖公是春秋时鲁国的君主,以贤明著称,他的后代能在吴江东居住,可见其家族之显赫。 “宏词与奥学,浩渺江无穷”,描绘了通隐翁的学识和才华。他具有宏伟的词章和深奥的学问,如同浩渺的江水无穷无尽。这两句诗既表现了通隐翁的学识之丰富,又暗示了他的才情之高超。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中”,进一步描绘了通隐翁的形象。他像魁梧的栋梁之材,却长期困顿于荆棘丛生的荒野之中,表达了诗人对通隐翁遭遇的同情和不平。 “抱能未施邦,殆与张籍同”,表达了诗人对通隐翁未能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张籍是唐代诗人,有才学而未能显达,诗中以张籍自喻,表达了对通隐翁的同情和关怀。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表达了诗人对世人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的坚定信念。这里用“盲於心”来形容世人,用“我目昏不矇”来形容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对世道的清醒认识和对自己的坚定信念。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描述了通隐翁的品格。他能够勇敢地退隐,在环堵宫中祭祀神灵,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筑圃号通隐,花竹罗青红”,描述了通隐翁的隐居生活。他筑起园圃,号称通隐翁,园中花竹繁茂,色彩斑斓,表达了对他闲适生活的羡慕之情。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冲瀜”,描述了周围环境的优美。郡山和湖光映照在眼前,一片宁静祥和,表达了对他生活环境的赞美之情。 “日哦松菊间,志气骄王公”,描述了通隐翁的精神状态。他在松菊之间吟哦诗文,志气高傲,胜过公卿大臣,表达了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 最后,“嗟予老且倦,齿豁仍头童。田芜未能归,惭愧通隐翁。”诗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惭愧不能像通隐翁那样隐居田园。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通隐翁的敬仰之情,又流露出对自己未能像他那样生活的遗憾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通隐翁形象的描绘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贤者的敬仰之情和对世道的清醒认识。诗中通过对通隐翁的学识、才情、品格、生活等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闲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鲁僖有贤裔,家在吴江东。
宏词与奥学,浩渺江无穷。
魁然栋梁姿,久困荆棘中。
抱能未施邦,殆与张籍同。
人皆盲於心,我目昏不矇。
而君乃能勇退,奉祠环堵宫。
筑圃号通隐,花竹罗青红。
郡山涌其前,湖光湛冲瀜。
日哦松菊间,志气骄王公。
客来醉需堂,饮食沾奴童。
嗟予老且倦,齿豁仍头童。
田芜未能归,惭愧通隐翁。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关键词解释

  • 勇退

    读音:yǒng tuì

    繁体字:勇退

    意思:勇于隐退;见机急退。
    晋·谢瞻《于安城答灵运》诗:“岁寒霜雪严,过半路愈峻。量己畏友朋,勇退不敢进。”
    唐·权德舆《寄临海郡崔稚璋》诗:“志士诚勇退,鄙夫自包羞。

  • 奉祠

    读音:fèng cí

    繁体字:奉祠

    英语:shrine

    意思:
    1.祭祀。
    《史记封禅书》:“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各以岁时奉祠。”
    《后汉书

  • 环堵

    读音:huán dǔ

    繁体字:環堵

    意思:(环堵,环堵)

    1.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墻。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
    《礼记儒行》:“儒者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郑玄注:“环堵,面一堵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