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饥采西山蕨。
意思:伯夷饿采西山蕨菜。
出自作者[宋]辛弃疾的《玉楼春》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借乐广的《语助》诗中的“有无一理谁差别”之句,发表议论。认为事物是无无绝对的,因而乐广的诗句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区别。乐广的《语助》诗中有“区区浑未达”之句,作者认为这是很可悲的。作者认为“事言无处未尝无”,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无处不存在某种联系。
接着,作者又以伯夷、孔子为例,说明事物之间是存在着联系的。伯夷由于采西山蕨不得法,以致饥饿难忍,捣蕨根时又像在吃铁杵一般。孔子去卫国又到陈国,乘车深入老鼠洞穴一样去寻求真理。
这首诗的哲理是深刻的,它说明了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因而也是没有绝对的区别的。这种思想对于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它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事例来说明哲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以乐广的诗句为喻来说明有无之理,以伯夷、孔子为例来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等。同时,这首诗也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说明哲理,如以“区区浑未达”与“乘车入鼠穴”对比等。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这首诗既有哲理性的思考,又有艺术性的表现,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