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
意思:待得重圆谁嫉妒、两悠悠。
出自作者[宋]刘辰翁的《乌夜啼·素娥醉语曾留》
全文赏析
这首诗《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首先,诗的标题《素娥醉语曾留。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已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背景:这首诗似乎是围绕“素娥”(即月中仙子)的醉语展开,而醉语又发生在中秋这个特定的时刻。
首句“又中秋。待得重圆谁妒、两悠悠。”直接点明主题,又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人似乎在暗示,中秋之夜,月亮将会圆润,而这个“重圆”的期待,却可能受到某种无形的阻碍。这种表达方式含蓄而深沉,引人深思。
“向愁旱,今愁水,没中洲。”这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情境:曾经担心会像干旱一样缺少团圆的机会,如今又忧虑可能会像洪水一样无法团聚。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矛盾和忧虑。
“看取明朝晴去、不须愁。”在诗的结尾,诗人似乎在告诉读者,他并不需要过于担忧,因为明天总会到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对未来的一种乐观期待。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通过中秋之夜的月亮这一象征,表达了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篇,它以中秋之夜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