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途中作》 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

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

意思:秋季末楚国云端,进行苔藓斑。

出自作者[宋]寇准的《途中作》

全文赏析

这首诗《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诗人心情的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 首联“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诗人以楚云为背景,描绘了秋末时节,云雾缭绕的景象,同时苔藓斑驳的石头小径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行走。这两句诗以景起头,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即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孤独、忧愁的。 颔联“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愁肠和病眼是诗人旅途中的真实写照,而“不厌酒”和“岂逢山”则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和困惑。他无法摆脱愁肠和病眼带来的困扰,但又不得不继续前行。 颈联“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旅途。他意识到远路有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宦海浮沉,他无法找到一处清闲之地。这里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也揭示了官场上的艰辛。 尾联“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诗人最后以思乡之情收尾。渭水北流,烟柳掩映,这是故乡的景象,但诗人身处宦海,无法回到故乡。这种思乡之情,既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秋末楚云、苔藓小径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的孤独行走和思乡之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困惑,同时也揭示了官场上的艰辛和思乡之情。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古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秋末楚云端,行侵苔藓斑。
愁肠不厌酒,病眼岂逢山。
远路有时到,宦游无处闲。
却思清渭北,烟柳掩柴关。
作者介绍 寇准简介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谥“忠愍”,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仁宗亲篆其首曰“旌忠”。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

关键词解释

  • 楚云

    读音:chǔ yún

    繁体字:楚雲

    意思:(楚云,楚云)

    1.楚天之云。
    《晋书天文志中》:“韩云如布,赵云如牛,楚云如日,宋云如车。”

    2.比喻女子秀美的髮髻。

  • 秋末

    读音:qiū mò

    繁体字:秋末

    意思:暮秋。
    《太平御览》卷二五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秋末、暮商、季商、杪秋。”
    《南齐书周颙传》:“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

  • 苔藓

    读音:tái xiǎn

    繁体字:苔蘚

    英语:moss

    意思:(苔藓,苔藓)
    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齐·谢朓

  • 端行

    读音:duān xíng

    繁体字:端行

    意思:
    1.谓直身而行。
    《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
    孔颖达疏:“端行,谓直身而行也。”

    2.端正其行为。
    《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