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节事君三黜后,收心奉道五旬初。
意思:展节事君三次被罢免后,把心奉道五旬初。
出自作者[宋]范仲淹的《移丹阳郡先游茅山作》
全文赏析
丹阳太守意何如
这首诗以丹阳太守初下车时的所作所为,表达了诗人对为官之道的理解和追求。首句“先谒茅卿始下车”,借用典故,表明诗人认为为官之道应以谦逊恭敬为先,先了解地方情况再有所作为。此句透露出诗人对为官之道的高度重视,也表达了他对初下车时的谨慎和谦虚的态度。
“展节事君三黜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和坚持的追求。在仕途坎坷、三番五次被罢官的情况下,仍能坚守职责,尽心尽力。这不仅是一种为官之道,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体现。
“收心奉道五旬初”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敬仰。在为官之余,诗人收心归隐,专心奉道,体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偶寻灵草逢芝圃,欲叩真关借玉书”两句,描绘了诗人在闲暇时寻找灵芝仙草的情景,表现出他对长生不老、长生不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他也想要叩开真关真门,借阅玉书,进一步表达了他对道家经典的敬仰和渴望。
“不更从人问通塞,天教吏隐接山居”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淡然处之,他不再向别人询问官运通塞的问题,而是选择在山居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这表现出他对仕途的淡泊名利,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丹阳太守初下车时的所作所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为官之道、忠诚、道家思想、长生不老、隐居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诗中透露出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对淡泊名利的追求和对为官之道的高度重视。这些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气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