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圆明皆宝相,一丁不识却心通。
意思:体用圆明都刻有宝相,一个人不认识却心相通。
出自作者[宋]李昴英的《南华寺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从前梵说堕虚空,独有坛经说不同。
体用圆明皆宝相,一丁不识却心通。》是一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思想有深刻理解的诗。它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对佛教智慧和理解的独特见解。
首先,“从前梵说堕虚空”一句,描绘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或传说,梵语是印度的一种语言,通常用于描述佛教教义和概念。这句诗可能暗示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解,或者是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
“独有坛经说不同”中的“坛经”是佛教中的一种经典,通常被视为佛教教义的总结和解释。这句诗表达的是,尽管各种教义和学说都有所不同,但只有坛经对于理解佛教教义有着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教义的视角。
“体用圆明皆宝相,一丁不识却心通”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佛教智慧的神秘性和普遍性。第一句“体用圆明皆宝相”中的“体”指的是事物的本质,“用”指的是事物的表现形式,“圆明”可能指的是圆满明晰的理解。这句诗表达的是对事物本质和表现形式的全面理解。第二句“一丁不识却心通”中的“一丁不识”可能是指一个完全没有知识的人,但他的内心却有着通达的理解力。这句诗可能是在强调,无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如何,他都可以通过内心的智慧去理解和掌握佛教教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教教义的不同理解和神秘性,表达了对佛教智慧的敬仰和理解。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的知识水平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内心的智慧去理解和掌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