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即目》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意思:万锭尖中道路逐渐形成,远看如削减近回平。

出自作者[清]林则徐的《即目》

全文创作背景

《即目》是清朝文学家林则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登上镇海楼所见景色。首联叙事,说明登楼缘由;颔联、颈联写景,描绘登楼所见雄奇景色;尾联抒情,寄寓爱国忧民之情。全诗即景抒怀,构思精巧,气韵雄浑,情感真挚。 至于该诗具体的创作背景,目前暂时无法提供,建议到古诗文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作者介绍 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关键词解释

  • 中路

    读音:zhōng lù

    繁体字:中路

    英语:mid-way

    意思:
    1.半路。
    《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十:“黄

  • 万笏

    读音:wàn hù

    繁体字:萬笏

    意思:(万笏,万笏)
    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的手板。“万笏”比喻丛立的群山。
    明·华钥《吴中胜记》:“庙后天平如锦屏。入座,其峰皆立,僧曰:‘此万笏朝天也。’”清·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