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意思:楼高目断,天遥说黯,只能憔悴。

出自作者[宋]晏殊的《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秋夜景色和情感,展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句“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便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离别之后,只能通过千里之外传来的音信来想象对方的情形,这种无奈和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这几句描绘了秋夜的景色,碧纱窗下,秋天的月亮如水般清澈,梧桐树上的夜雨滴落,这样的景色无疑增添了离别的哀愁。而“几回无寐”则直接表达了相思之苦,无法入睡,时刻在思念着对方。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这几句进一步描绘了离别之人的孤独和无助,他(她)在高楼上远望,但见天遥云黯,更添思念之苦,只能让人日渐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红烛有心,短焰垂泪,与人的相思之苦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红烛的心,就像人的心,短焰垂泪,更显相思之情的深沉和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秋夜景色和情感,展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词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作者介绍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关键词解释

  • 憔悴

    读音:qiáo cuì

    繁体字:憔悴

    英语:languish

    意思:亦作“憔瘁”。

    1.黄瘦;瘦损。
    《国语吴语》:“使吾甲兵钝弊,民日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

  • 目断

    读音:mù duàn

    繁体字:目斷

    意思:(目断,目断)
    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
    唐·丘为《登润州城》诗:“乡山何处是,目断广陵西。”
    宋·晏殊《诉衷情》词:“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