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乌行中石淙别业》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意思:草通石涂脉,砚沿海潮痕。

出自作者[唐]贾岛的《送乌行中石淙别业》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诗,通过对寒水、丁泠之声、草石溪涧、海潮痕迹、岳色蝉声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首联“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描绘了寒冷的溪水通过长绳汲取,水滴发出丁泠的声响。这种描绘给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颔联“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多样性。草石之间仿佛有溪流的脉络,砚台上的痕迹仿佛是海潮的波纹,这种描绘给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感觉。 颈联“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诗人通过对山色和蝉声的描绘,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山色近在眼前,蝉声也尚未喧闹,这种描绘给人一种亲切而温馨的感觉。 尾联“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诗人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乡村生活的思考。在这个夜晚,诗人思考着劳动和庄稼,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敬意和对劳动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悠远、亲近自然和热爱劳动的氛围。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痕。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繁。
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原。
作者介绍 贾岛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

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关键词解释

  • 通石

    读音:tōng shí

    繁体字:通石

    意思:孔公櫱的别名。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三孔公櫱》﹝释名﹞引苏恭曰:“此櫱次于钟乳,状如牛羊角,中有孔通,故名通石。”

    解释:1.孔公蘖

  • 海潮

    读音:hǎi cháo

    繁体字:海潮

    短语:学潮

    英语:tide

    意思:海洋潮汐。指海水定时涨落的现象。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海潮迎舰,江萍送王。”

  • 石淙

    读音:shí cóng

    繁体字:石淙

    意思:石上水流。亦指石上流水声。
    唐·韩愈有《石淙诗》十首。
    元·袁桷《马伯庸拟李商隐无题次韵》之一:“浣纱可是无灵匹,侧足寒溪溅石淙。”

  • 潮痕

    读音:cháo hén

    繁体字:潮痕

    意思:潮退后留下的痕迹。
    唐·朱邺《扶桑赋》:“山晴而瑞气初动,海晚而潮痕乍湿。”
    唐·李嘉祐《仲夏江阴官舍寄裴明府》诗:“苔色侵衣桁,潮痕上井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