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
意思:漏声穿透进入绿色窗纱,人们静秋千影半斜。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寒食夜》
全文赏析
这首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沉麝不烧金鸭冷,淡云笼月照梨花。》是一首描绘夜晚静谧场景的优美诗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深夜的氛围,以及其中的人物活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的开头“漏声透入碧窗纱”,巧妙地引入了时间元素,使得读者立刻明白这是深夜。漏声,即滴漏声,是夜晚的典型声音元素。透过碧窗纱,漏声进入,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寂静而清凉的深夜景象。
“人静秋千影半斜”是诗的第二句,它以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深夜的另一种景象——人静无声,只有秋千的影子在月光下半斜着。这句诗通过“人静”和“影斜”的对比,突显了夜的深和静,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画面。
“沉麝不烧金鸭冷”这句诗描绘了室内景象。沉麝,是麝香的香气,通常用来形容高贵的香气。金鸭,是鸭形的铜制香炉。这句诗表达的是室内沉麝香气因无人燃烧而消散,金鸭香炉也因此变得冰冷。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室内的冷清,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主人的不在场。
最后,“淡云笼月照梨花”一句,以轻盈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另一幅画面:淡淡的云层遮住了月亮,月光透过云层洒在庭院中的梨花上。这句诗以梨花作为夜晚静谧场景的点缀,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深夜的静谧场景和人物活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它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清凉的夜晚世界,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相关句子
- 琐窗纱。-- 出自《长相思 以上三首见中州乐府》作者:[宋]王予可
- 黯窗纱。-- 出自《八六子·乍鸥边》作者:[宋]李演
- 人影窗纱。-- 出自《霜天晓角·人影窗纱》作者:[宋]蒋捷
- 黯淡窗纱。-- 出自《减字木兰花·枕书睡熟》作者:[宋]范成大
- 窗纱薄。-- 出自《秦楼月/忆秦娥》作者:[宋]范成大
- 银箭透窗纱。-- 出自《越溪春》作者:[宋]欧阳修
- 画屏斜倚窗纱。-- 出自《清平乐·西江霜後》作者:[宋]李之仪
- 尘暗绿窗纱。-- 出自《一丛花·阶前春草乱愁芽》作者:[宋]赵长卿
- 残月霭窗纱。-- 出自《浪淘沙 底树》作者:[清]徐灿
- 飒然掠窗纱。-- 出自《九日分韵得花字》作者:[宋]高斯得
- 花外秋千鸣,月隔秋千出。-- 出自《共城十吟·其五曰春郊寒食》作者:[宋]邵雍
- 笑语秋千下。-- 出自《菩萨蛮·小庭过雨莓苔滑》作者:[宋]王之道
- 背倚秋千。-- 出自《河传·春画》作者:[元]邵亨贞
- 秋千争闹粉墙。-- 出自《如梦令·秋千争闹粉墙》作者:[宋]吴文英
- 巷陌秋千。-- 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作者:[宋]苏轼
- 秋千宅院悄悄。-- 出自《洞天春》作者:[宋]欧阳修
- 秋千图画中。-- 出自《长相思·小楼重》作者:[宋]张孝祥
-
秋千畔。-- 出自《惜分钗/撷芳词》作者:[宋]吕渭老
- 漏声迟。-- 出自《玉蝴蝶·望处水寒云绕》作者:[宋]李鼐
- 漏声长。-- 出自《长相思·不思量》作者:[宋]无名氏
- 宫漏声迟。-- 出自《奉礼歌》作者:[宋]无名氏
- 漏声迟。-- 出自《合宫歌》作者:[宋]无名氏
- 漏声迟。-- 出自《长相思·风凄凄》作者:[宋]王之道
- 漏声未残。-- 出自《望月婆罗门引 癸卯元宵,与诸君各赋词以为》作者:[金]段克己
- 漏声稀。-- 出自《长相思令/长相思》作者:[宋]张元干
- 漏声迟。-- 出自《江城子·一钩新月下庭西》作者:[宋]吕胜己
- 透入泥丸。-- 出自《采桑子·昨宵独卧冰凌道》作者:[元]王哲
- 透入虚窗窍窍通。-- 出自《减字木兰花·乘流坎止》作者:[宋]沈瀛
- 神气相随,透入泥丸里。-- 出自《苏幕遮·气随神》作者:[宋]宋先生
- 运上昆仑,透入泥丸去。-- 出自《苏幕遮 鸣鹤馀音卷四之》作者:[元]马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