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宿彭蠡馆》 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意思:远处的山以傍晚,高柳怕清秋。

出自作者[唐]罗隐的《宿彭蠡馆》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的离别、秋天的伤感和人生的思考。 首联“孤馆少行旅,解鞍增别愁”直接描绘了旅途中的场景,旅舍的孤独,缺少行旅之人,解下马鞍更增加了离别的愁绪。这种情景常常出现在古代的诗歌中,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漂泊之苦。 颔联“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则转向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远山在薄暮中变得矜持,高柳在清秋中显得胆怯。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颈联“病里见时态,醉中思旧游”则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病中见出了岁月的无情,醉中则想起了过去的游历。这里诗人通过生病和醉酒这两个场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最后一句“所怀今已矣,何必恨东流”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但已经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何必再去怨恨东流的河水呢?这里诗人通过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对人生的无奈和接受现实的勇气。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通过对旅途中的离别、秋天的伤感和人生的思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孤馆少行旅,解鞍增别愁。
远山矜薄暮,高柳怯清秋。
病里见时态,醉中思旧游。
所怀今已矣,何必恨东流!
作者介绍 罗隐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关键词解释

  • 薄暮

    读音:bó mù

    繁体字:薄暮

    短语:暮 夕 垂暮

    英语:twilight

    意思:
    1.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 清秋

    读音:qīng qiū

    繁体字:清秋

    意思:明凈爽朗的秋天。
    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吴谦牧

  • 远山

    读音:yuǎn shān

    繁体字:遠山

    意思:(远山,远山)

    1.远处的山峰。
    南朝·宋·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杪秋寻远山,山远行不近。”
    唐·白居易《晚望》诗:“独在高亭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