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意思:门前是谁敲门声,已经消逝不需要邀请。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是一首描绘自然风景的诗,它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日暮时分竹声、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首句“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描绘了境内景象的广大无边,日暮时分则显得空旷而寂静。“纳浩荡”一词,既表现了地域之广,又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生泬寥”则描绘了日暮时分天地间所散发出的静谧和空灵。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这两句描绘了竹声在池边响起,声音断断续续,带着一丝萧瑟。诗人以竹声为引,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幽深而寂静的世界。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这里的“丈人”指的是老人,他正在低声吟咏,而万物在此时仿佛都动了起来。这一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月光从东山椒升起,林间的景象变得异样起来,一切都沐浴在月光之中。这一句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同时也为全诗画上了句号。 最后一句“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描绘了诗人门前有脚步声响起,但已经逝去,无需邀请。这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处之。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暮、竹声、月光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淡然。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境内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剥啄

    读音:bāo zhuó

    繁体字:剝啄

    英语:tap (on a door or window)

    意思:(剥啄,剥啄)
    I

    1.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
    宋·苏轼《

  • 不须

    读音:bù xū

    繁体字:不須

    意思:(不须,不须)
    不用;不必。
    《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尧不须许由、巢父,而建号天下;周不待伯夷、叔齐,而王道以成。”
    唐·张志和《渔父歌》:“青篛笠,绿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