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 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

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

意思:前代贤人竟有什么好处,这里误垂竿。

出自作者[唐]方干的《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樯边走岚翠,枕底失风湍。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从标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通过对瞬息千里的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首先,诗中通过“一瞬即七里”这样的描述,表达了自然景象的瞬息万变和不可预测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秘和伟大。箭驰犹是难”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抗拒性,让人感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樯边走岚翠,枕底失风湍”这两句诗则描绘了自然景象的美丽和壮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神秘。诗人通过“走”、“翠”等词语,将自然景象拟人化,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自然在风中起舞,翠色欲滴的景象。而“枕底失风湍”则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安详。 “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描绘猿鸟的定定不动,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而“不知霜月寒”则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寒冷和肃杀,让人感到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和不可抗拒。 最后,“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前人的钓鱼行为的不解和质疑。诗人认为前人在此地的垂竿行为是无益的,因为自然的力量太过强大,人类无法抗拒。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神秘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同时,诗人也对人类行为进行了反思,表达了对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力和无奈。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考性的诗歌,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
樯边走岚翠,枕底失风湍。
但讶猿鸟定,不知霜月寒。
前贤竟何益,此地误垂竿。
作者介绍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关键词解释

  • 前贤

    读音:qián xián

    繁体字:前賢

    英语:former worthies

    意思:(前贤,前贤)
    前代的贤人或名人。
    晋·陆机《豪士赋》:“巍巍之盛,仰邈前贤。洋洋之风,俯冠来籍。

  • 此地

    读音:cǐ dì

    繁体字:此地

    意思:这里,这个地方。
    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燕丹,壮士髮冲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抗战十

  • 垂竿

    读音:chuí gān

    繁体字:垂竿

    意思:垂钓。
    南朝·齐·谢朓《始出尚书省》诗:“乘此终萧散,垂竿深涧底。”
    唐·韩愈《独钓》诗之一:“侯家林馆胜,偶入得垂竿。”
    清·孙枝蔚《善哉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