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
意思:吹人元不怨恨,听的人从生愁。
出自作者[宋]释文珦的《塞笛》
全文赏析
这首诗《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是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诗,通过一支孤独的笛声表达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接下来,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从诗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笛声在寒洲引起反响的场景。笛声在寂静的夜晚响起,传到了高楼之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笛声本身并不令人怨恨,但听到的人却因此而感到愁苦。
第一句“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描绘了笛声的起始地点和传播范围。寒洲,暗示了这是一个荒凉的地方,笛声在这样的地方响起,更显得孤独和凄凉。而笛声传到了暝楼,表明声音在空间中传播,也暗示了声音的传播范围之广。
第二句“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进一步表达了笛声本身并不令人怨恨,但听到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而感到愁苦。这表明笛声可能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唤起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这里的“吹人”和“听者”都是泛指,代表了所有听到笛声的人。
第三句“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描绘了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万里之外的家乡在哪里?三年战争没有停止,士兵们无法回家。这句诗表达了战争对士兵们生活的严重影响,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最后一句“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青春流逝。在霜月下,士兵们的青春岁月在战场上流逝,连头发也因此变白。这句诗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青春的短暂,也揭示了战争对士兵们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一支孤独的笛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青春的短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