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夜晴》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意思:未向高枝稳,当时为绕树声。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夜晴》

全文赏析

这首诗《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是一首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的诗,通过对夜乌在晴朗夜晚的叫声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深深热爱与感慨。 首句“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诗人开篇就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新晴的夜晚,月亮明亮如昼,而夜乌受惊,频繁的啼叫。这里的“新晴”暗示了前一天可能下过雨,雨后初晴,月色皎洁。“频听夜乌惊”则直接描绘了夜乌的叫声,它们在夜晚频繁的啼叫,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夜乌的生活习性。夜乌虽然在高高的树枝上栖息,但它们时常被风吹动树枝的声音所惊醒,继续啼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夜乌的深深喜爱和同情。 “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诗人以群飞的夜乌为背景,描绘了众鸟纷乱的景象。众鸟并没有因为夜乌的啼叫而惊慌失措,显示出它们的镇定和从容。这一句进一步展示了夜乌的叫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之情。 最后一句“躁静於焉见,谁能度物情”,诗人以夜乌的叫声为切入点,表达了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在动静之间,诗人看到了自然的和谐与美妙,他感叹谁能真正理解万物之情呢?这一句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自然世界的赞美和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夜乌的叫声为线索,通过对新晴月下纷乱的鸟群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世界的生机与和谐。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世界的深深热爱与感慨。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新晴月正明,频听夜乌惊。
未向高枝稳,时为绕树声。
群飞自纷泊,众鸟不屏营。
躁静於焉见,谁能度物情。
作者介绍 聂绀弩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树声

    读音:shù shēng

    繁体字:樹聲

    意思:(树声,树声)
    树立名声。
    南朝·宋·鲍照《河清颂》:“樵夫议道,渔父濯缨。臣照作颂,铺德树声。”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励德树声,莫不师

  • 高枝

    读音:gāo zhī

    繁体字:高枝

    意思:
    1.高树枝。
    三国·魏·曹植《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晋·陶潜《饮酒》诗之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