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意思:从这些变化天下,清净又何在。
出自作者[唐]张九龄的《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是一首对古代隐士的赞扬和敬仰。诗中描绘了一位在河边隐居的老人,他似乎与世隔绝,不为人知,但他的行为和言语却充满了智慧和神秘。
首联“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诗人以一种敬仰的口吻描绘了这位老人的形象。他似乎是一个在河边隐居的老人,没有人知道他是隐士还是仙人。尽管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姓名,也无法从文献中获取他的章句,但他的存在和行为已经足够令人敬仰。
颔联“迹为坐忘晦,言犹强著诠”,描述了这位老人的行为和言语。他坐忘晦迹,隐藏自己的踪迹,不让人知道他的存在。但他的话语却仍然被人们记录下来,尽管他刻意隐藏自己的踪迹,但他的言语仍然被人们所记住。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智慧和神秘。
颈联“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老人灵魂的疑问和对他祠宇的敬仰。他想知道这位老人的灵魂究竟去了哪里,而祠宇仍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故事。
尾联“道在纡眷眷,风行动睿篇”,表达了诗人对这位老人所代表的道义的深深眷恋和敬仰。他的道义深深地吸引着诗人,使他动笔写下这首诗篇。
最后一句“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诗人表达了对这位老人所代表的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哲学的向往,并希望这种哲学能够影响天下,让人们都能过上清净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位河边隐居老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的敬仰和向往,以及对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哲学的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这位老人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考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