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无。
意思:诸法的相了空寂,精心保存的本性不是有没有。
出自作者[宋]释正觉的《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高、清瘦的岩松形象,借以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自在的境界。
首句“涧月之孤,岩松之癯”,以涧月和岩松为喻,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性格。岩松生长在峭壁之上,身姿挺拔,枝叶稀疏,显得清瘦而坚韧。涧月则寂静孤独,高悬于夜空之中,与岩松相映成趣。
接下来,“秋生眉目,霜侵发须”,通过秋天的意象,进一步描绘了岩松的形象。秋风吹拂,使得岩松的眉目更加清晰,霜雪纷飞,侵染了岩松的发须。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岩松的坚韧与顽强,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诸法之相了空寂,妙存之性非有无”,这是诗人对生命本质的哲理性思考。世间万物的表象都是空幻的,而真正的本性却是存在的。这种存在并非是有形有相的,而是一种无形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一尘飞巨海,片雪点红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夸张描绘,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一粒尘埃可以在巨大的海洋中飞舞,一片雪花可以在炽热的红炉中点燃。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景象,却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奇迹的赞叹。
最后两句“应事头头俱出碍,自然妙触解回途”,则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悟。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就能够超脱阻碍,通达自如。这种境界并非是通过刻意追求而来的,而是在自然而然中达到的。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岩松形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展现了诗人超脱、自在的精神境界和对生命奇迹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