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通来无四旁,津梁未必不相妨。
意思:通去通来没有四周,桥梁不一定不相妨碍。
出自作者[宋]曾丰的《寄题盘山云峰通济桥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通往通来无四旁,津梁未必不相妨。吾行拗折津梁柱,尽放途入蹈大方。》,它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描绘通来之路和津梁的冲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首句“通往通来无四旁”,描绘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没有特定的方向,可以通向任何地方,象征着通达、开放的世界观。这里的“四旁”可能暗示了四面八方,表示没有限制和界限。
第二句“津梁未必不相妨”则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津梁是渡河的桥梁或渡口,在这里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机会、选择和路径。然而,这些机会和选择未必不会相互冲突,甚至互相妨碍。
第三句“吾行拗折津梁柱”是诗人的决断和行动。他决定不再被津梁所束缚,不再被既定的路径和选择所限制,而是要“拗折津梁柱”,即打破常规,不拘泥于传统观念和既定规则。
最后一句话“尽放途入蹈大方”是诗人的理想和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摆脱束缚,自由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遵循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大方的人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即通达、开放、自由和自我实现。它鼓励人们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自我,遵循内心的声音,活出真正的大方人生。这首诗的哲理性和启示性使得它成为了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