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瑶台聚八仙/新雁过妆楼》 问余栖处,只在缥缈山中。

问余栖处,只在缥缈山中。

意思:问我住的地方,只在缥缈山中。

出自作者[宋]张炎的《瑶台聚八仙/新雁过妆楼》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春树江东。吟正远、清气竟入崆峒。”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春天的树木和江水为背景,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着,“清气竟入崆峒”,这里的“清气”可以理解为春天的清新气息,而“竟”字则表达了这种气息的强烈和无处不在。最后,“问余栖处,只在缥缈山中。”这里,“缥缈山”可能指的是诗人的隐居之地,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接下来的诗句“此去山中何所有,芰荷制了集芙蓉。且扶筇。倦游万里,独对青松。”描绘了山中不同的景色和作者的生活状态。芰荷和芙蓉在这里象征着夏季的生机和美丽,而青松则代表了坚韧和永恒。接着,“且扶筇”中的“筇”是一种手杖,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作者正在拄着手杖行走。而“倦游万里,独对青松”则表达了作者对孤独和静谧的向往。 然后,“行藏也须在我,笑晋人为菊,出岫方浓。”这里,“行藏”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进退取舍,而“菊”在这里象征着隐逸和高洁。“出岫”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 最后,“淡然无心,古意且许谁同。飞符夜深润物,自呼起苍龙雨太空。”这里的“飞符”和“苍龙”都是中国传统的神话形象,象征着自然的力量。“淡然无心”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古意”则表达了对传统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孤独、隐逸和传统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情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树江东。
吟正远、清气竟入崆峒。
问余栖处,只在缥缈山中。
此去山中何所有,芰荷制了集芙蓉。
且扶筇。
倦游万里,独对青松。
行藏也须在我,笑晋人为菊,出岫方浓。
淡然无心,古意且许谁同。
飞符夜深润物,自呼起苍龙雨太空。
舒还卷,看满楼依旧,霁日光风。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

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关键词解释

  • 缥缈

    读音:piāo miǎo

    繁体字:縹緲

    英语:dimly discernible; misty

    意思:(缥缈,缥缈)
    亦作“缥眇”。亦作“缥渺”。

    1.高远隐约貌。

  • 栖处

    读音:qī chǔ

    繁体字:棲處

    意思:(栖处,栖处)
    I
    栖居,寄居。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习禅释慧嵬》:“释慧嵬不知何许人,止长安大寺,戒行澄洁,多栖处山谷,修禅定之业。”
    II

  • 只在

    引用解释

    1.总在;仍在。 宋 苏轼 《殢人娇·赠朝云》词:“朱脣筯点,更髻鬟生彩。这些箇,千生万生只在。” 宋 李莱老 《谒金门》词:“旧恨新愁都只在,东风吹柳带。”《三国志平话》卷中:“见二嫂灵前烧香奠酒啼哭, 关公 笑曰:二嫂休哭,哥哥只在里。”

    2.就在。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水浒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