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意思:每次进入杨枝手,通过谈论贝叶经。

出自作者[唐]皎然的《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青字)》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由这些标题和诗句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可能是一首描绘和赞美一位僧人的诗。 首先,诗中提到了缥竹湘南的美景,这可能是在描述僧人所居的环境,暗示了这位僧人的清净和修行。接着,“吾师尚毁形”一句,表达了对僧人的尊敬和敬仰,同时也揭示了僧人舍弃世俗形象的修行精神。 “仍留负霜节”和“不变在林青”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品格和形象。负霜节象征着僧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质,在林青则暗示了僧人清净无为、超凡脱俗的境界。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两句,描绘了僧人与他人交流的场景,也表达了僧人对佛经的热爱和执着。杨枝是佛教中的法器,用于驱邪避魔,贝叶经则是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佛经。这两句诗展示了僧人的修行和生活方式,也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敬仰。 最后,“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两句,暗示了这位僧人可能要去沃州讲经,而在此之前,他在此地与他人告别。这表达了对僧人讲经传道的期待,也表达了对这位僧人的敬仰和祝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缥竹湘南美景、僧人形象、修行生活、交流场景和讲经传道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这位僧人的敬仰和祝福。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
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
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
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
作者介绍 皎然简介
皎然(720年-804年),俗姓谢,字清昼,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僧人和茶道家。他是中国山水诗创世人谢灵运的后代,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皎然一生游学四方,广交名士,自幼喜好佛学和文学,擅长写山水诗。他的诗歌风格清丽脱俗,以描绘山水胜景和描写人物情感为主,具有良好的文学价值。

皎然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成就,也是茶道家和佛学家。他在茶道方面的造诣非常深厚,被誉为“茶圣”,并在《茶经》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茶道心得。此外,他还致力于佛教事业,曾经担任东林寺的净土宗法师,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解释

  • 贝叶经

    指佛经。古代 印度 人写经于树叶上,故称。 唐 钱起 《紫参歌》:“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门遇使》:“菩提树下谈玄,忘补朝阳之衲;贝叶经边入定,搜空透笋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长繙贝叶经。”亦作“ 贝多经 ”。 清 吴伟业 《生查子》词:“学写贝多经,自屑泥金粉。”

    读音:bèi yè jī

  • 贝叶

    读音:bèi yè

    繁体字:貝葉

    英语:pattra leaves

    意思:(贝叶,贝叶)
    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唐·玄奘《谢敕赉经序启》:“遂使给园精舍,并入提封;

  • 杨枝

    引用解释

    1.杨柳的枝条。旧俗于分别之际常折以送行。 元 戴表元 《昨日行》:“杨枝不耐秋风吹,薄交易结还易离。” 清 王士禛 《杨枝紫云曲》之一:“名园一树緑杨枝,眠起东风踠地垂。”

    2.梵语,译曰齿木。取杨柳等之小枝,将枝头咬成细条,用以刷牙,故又称杨枝。 晋 法显 《佛国记》:“出 沙祇城 南门,道东,佛本在此嚼杨枝。”《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