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木兰花慢·送秋云万里》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意思:争论似乎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出自作者[宋]吴文英的《木兰花慢·送秋云万里》

全文赏析

这首诗《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离别情感的优美诗篇。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就以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开阔的胸怀,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豁达态度。秋云舒卷,无拘无束,正如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不畏困难,不惧离别。 “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这几句描绘了人们为了生活而奋斗的场景,也暗示了离别的主题。路途曲折,人们为了生活营建新居,而秋霜降临,也象征着生活的艰难和离别的哀愁。 “愁侵。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这里借用淮阴侯的故事,表达了对功名的淡然态度,也流露出对离别的无奈和愁绪。 “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这两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哀愁和不舍。莼丝是一种美味的食材,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回忆,而菊老松深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痛苦。 “离音。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这里用“离音”来形容离别的声音,表达了离别的哀伤和凄凉。金井树的动响,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到来。 “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这里描绘了傍晚江边的景象,表达了离别的哀愁和无尽的思念。鸿飞渺渺,象征着离别的遥远和思念的绵长。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在湖山静谧之处,与朋友一起把酒言欢,这比离别之苦更让人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抒发,表达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功名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和象征,使得诗歌的内涵丰富,情感深沉。同时,诗的语言优美,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送秋云万里,算舒卷、总何心。
叹路转羊肠,人营燕垒,霜满蓬簪。
愁侵。
庾尘满袖,便封侯、那羡汉淮阴。
一醉莼丝脍玉,忍教菊老松深。
离音。
又听西风,金井树、动秋吟。
向暮江目断,鸿飞渺渺,天色沈沈。
沾襟。
四弦夜语,问杨琼、往事到寒砧。
争似湖山岁晚,静梅香底同斟。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关键词解释

  • 湖山

    读音:hú shān

    繁体字:湖山

    意思:
    1.湖水与山峦。
    唐·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诗:“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唐·杜牧《江楼晚望》诗:“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 梅香

    读音:méi xiāng

    繁体字:梅香

    英语:maidservant

    意思:
    1.梅花的香气。
    唐·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綵缕人胜应制》:“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娇。

  • 争似

    读音:zhēng sì

    繁体字:爭似

    意思:(争似,争似)
    怎似。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宋·柳永《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繫。”

  • 同斟

    读音:tóng zhēn

    繁体字:衕斟

    意思:一同饮酒。
    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会随仙羽化,香蚁且同斟。”
    宋·秦观《拟韦应物》诗:“邻父缩新醅,林下邀同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