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教散入沧溟去,却恐能迷上汉槎。
意思:没有人教散入大海去,但恐怕会迷上汉槎。
出自作者[宋]陈瓘的《和刘太守十州诗·烟屿》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霁》,作者是宋代诗人郭印。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霭霭纷纷缘底事”,起笔点明秋雨纷纷的原因,而诗人则认为是因为某些事而来,究竟是什么事,却用“底事”两字一笔带过。这种模糊性为诗歌的含蓄留下了空间。
“故来波上罩晴沙”描绘了雨后晴明的景色:雨丝飘飘,恰似为晴沙笼上一层淡淡的幕帏,这种若有若无、若断若续的景象,使人如临秋霁后的江天。“故来”两字颇富感情,似乎是雨的精灵,急匆匆赶来为江天洗涤尘埃。
第三句“莫教散入沧溟去”转为叮咛、嘱咐语,要诗人不要任雨飘散而去,因为如果那样,雨就会散入沧溟,再也寻它不着。一个“散”字与“故来”相呼应,表现出雨的纷飞飘忽的姿态。“沧溟”二字说明雨已下得很密,雨丝被风刮得变细变碎,简直就像暮霭一样四散而逝。
末句“却恐能迷上汉槎”是一转语。尽管诗人不希望雨散去,但雨却可能乘风而去,弥漫于天空,甚至把天空的云彩都弄湿了,使星星槎(chá茶)槎(chá茶)也寻不到返航之路。这一句写得空灵缥缈,“迷”字把雨和天连成一片,写出雨大天空低的形象。
此诗写秋霁而引起的怅惘之情。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即景抒怀。全诗形象空灵缥缈,色彩淡雅,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郭印是宋代诗僧,诗作以五言律诗为多,风格清新流丽,也有部分诗作显得粗率枯索。这首《秋霁》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