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西江月·住想修行布施》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意思: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是人。

出自作者[宋]张伯端的《西江月·住想修行布施》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修行的深刻见解,表达了一种返璞归真、无为实相的哲学观念。 首先,诗中提到了“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这是对布施行为的赞美,强调了修行和善行的因果关系。布施可以带来天人的果报,这是一种对道德和慈悲的肯定,也是对修行者的一种鼓励。 接着,“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修行的过程,就像射手射箭一样,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直到最后精疲力尽,就像箭射向浮云一样,虽然目标清晰,但过程却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然后,“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这里提出了另一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即无为实相。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返璞归真,回归最自然的状态。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和智慧的哲学观念。 最后,“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这句话表达了修行的最高境界,即忘却外界的纷扰和自我情感的束缚,任由本性和天真自然流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证悟无生的法理,即生命永恒、无生无灭的道理。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念,即修行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同时也要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这种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追求真正的幸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
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
以证无生法忍。
作者介绍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

关键词解释

  • 布施

    读音:bù shī

    繁体字:布施

    短语:嗟来之食

    英语:alms giving

    意思:(参见佈施)

    1.施予;施捨。谓施恩惠于人。
    《国语周语

  • 果报

    读音:guǒ bào

    繁体字:果報

    英语:retribution

    意思:(果报,果报)
    佛家语。因果报应。即所谓夙世种善因,今生得善果;为恶则得恶报。
    《法苑珠林》卷七七引《惟无三昧

  • 天人

    读音:tiān rén

    繁体字:天人

    英语:[Formal] a person with outstanding looks

    意思:
    1.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
    《庄子天下》:

  • 修行

    读音:xiū xíng

    繁体字:修行

    英语:cultivate oneself according to a religious doctrine

    意思:(参见脩行)

    1.修养德行。<

  • 不离

    读音:bù lí

    繁体字:不離

    意思:(不离,不离)

    1.不失;不失为。
    《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朴素。”
    《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