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谁能细译,收拾入方言。
意思:阿谁能仔细翻译,收拾到方言。
出自作者[宋]曾丰的《静听鸟相喧》
全文赏析
这首诗《静听鸟相喧,其中有意存。提壶爱宾客,脱袴惜儿孙。气结辽城怨,声衔蜀帝冤。阿谁能细译,收拾入方言》是一首描绘自然生活的诗篇,它以鸟鸣声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首联“静听鸟相喧,其中有意存。”诗人以静听鸟鸣为引,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这里的“鸟相喧”形象地表达了鸟群的欢快和和谐,而“其中有意存”则暗示了这些鸟鸣声中蕴含着某种深意,引人深思。这一联以生动的语言,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引导读者进入诗人的世界。
颔联“提壶爱宾客,脱袴惜儿孙。”提壶在古代是中国的一种壶形,常用于宴饮,这里用来比喻鸟群。诗人用鸟鸣声比喻宾客的欢聚,表达了鸟对宾客的喜爱和欢庆。而“脱袴惜儿孙”则描绘了鸟对儿孙的关爱和呵护,寓意着生命的传承和繁衍。这两句诗以鸟的视角,展现了它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怀,充满了温馨和诗意。
颈联“气结辽城怨,声衔蜀帝冤。”诗人借用典故,将鸟鸣声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这里“气结辽城怨”可能指的是辽城被围困、人民受苦时鸟的哀鸣,表达了对战争和苦难的哀怨之情。而“声衔蜀帝冤”则可能暗示鸟鸣声如同蜀帝的申诉,表达了对冤屈的同情和呼喊。这两句诗以鸟鸣声为载体,传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和思考。
尾联“阿谁能细译,收拾入方言。”诗人发出疑问,询问是否有译者能够细细解读这些鸟鸣声,并将它们整理翻译成方言。这里诗人似乎在寻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鸟之间的沟通方式,表达了他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鸟鸣声为切入点,描绘了生动自然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它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