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三章》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

意思:这些和悦平易的君子,伊我父母。

出自作者[宋]黄庭坚的《三章》

全文赏析

这首诗名为《出民于水,惟夏伯禹》,是一首古代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责问。 首句“出民于水,惟夏伯禹”描绘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洪水泛滥,人民流离失所,夏伯禹是传说中的大禹,是治水的英雄。诗人以此描绘出当时社会的困境。 “今俾我民,昏垫平土”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困苦的深深同情,描述了人民在洪水的侵袭下,生活一片混乱。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一句,诗人对那些善良、正直的人提出责问,他们作为父母,怎么能不关心自己的子女在洪水中挣扎? “不念赤子,今我何怙”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悲痛,那些人已经忘记了弱小无助的百姓,他们现在依靠谁? 最后,“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是诗人对上苍的呼喊,质问苍天为何让这种罪恶发生。 整首诗情感深沉,诗人通过描绘洪水的无情和人民的痛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的深深同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善良正直的君主的期待和对父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利。这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责任感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出民于水,惟夏伯禹。
今俾我民,昏垫平土。
岂弟君子,伊我父母。
不念赤子,今我何怙。
呜呼旻天,如此罪何苦。
作者介绍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岂弟君子

    引用解释

    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郑玄 笺:“岂弟,乐易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岂弟君子》:“ 王介 得知 常州 , 刘贡甫 以语謔之, 介 曰:‘ 贡甫 非岂弟君子。’”《儒林外史》第四回:“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一个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里就晓得是一位岂弟君子。”

  • 父母

    读音:fù mǔ

    繁体字:父母

    短语:养父母 大人 上下 父母亲 家长 老人

    英语:parents

    意思:
    1.父亲和母亲。
    《诗小雅蓼莪》

  • 岂弟

    读音:kǎi tì

    繁体字:豈弟

    意思:(岂弟,岂弟)
    和乐平易。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易岂弟。”
    宋·欧阳修《南省试进士策问》之二:“岂朝廷礼乐文物,万民富庶岂弟,必如是之勤且详,然

  • 君子

    读音:jūn zǐ

    繁体字:君子

    短语:正人君子 仁人志士

    英语:nobleman

    意思:
    1.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