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意思:时间推移超过一年,拒绝向人间来。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巩县(今河南巩县)和洛水一带时,与一位名叫“子”的友人相遇,交谈中受到启发,深感自己力量微小,而般若智慧无穷,应该向“子”所去的地方寻求智慧。 首段写作者游历洛水时,恰逢友人从天台山归来。天台山在今浙江境内,山势高峻,风景奇绝,传说中更有许多神奇色彩,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朝拜。作者当时在洛阳听到许多人都对天台之胜赞叹不已,想必友人也一定对天台有所向往。 二、三段写作者与友人相遇后,友人告诉作者自己此次游历天台,是为了寻求般若智慧。佛教中,“般若”(音bō rě)意为大智慧,佛教徒常以寻求般若智慧来指归佛门。 四、五段中,作者自谦自己的力量如同小小的火炬,无法改变佛教盛行的现状。 六、七段中,作者对友人表示自己愿意向般若智慧的方向寻求,并希望友人不要怀疑自己的诚意。 八、九段中,作者想象友人听了自己的话后,会前往石桥(指石桥头,在今浙江天台山),那里有城霞琪树等美景,可以激发诗才。 最后一段中,作者对友人的诗才表示赞赏,并希望友人的诗作可以在岩隈这样的僻静之处得到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般若智慧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鼓励。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荏苒

    读音:rěn rǎn

    繁体字:荏苒

    短语:蹉跎 流逝

    英语:time elapses quickly

    意思:
    1.(时间)渐渐过去。常形容时光易逝。

  • 人间

    读音:rén jiān

    繁体字:人間

    短语:尘 尘世 江湖 浊世 凡

    英语:man\'s world

    意思:(人间,人间)
    亦作“人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