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巩县(今河南巩县)和洛水一带时,与一位名叫“子”的友人相遇,交谈中受到启发,深感自己力量微小,而般若智慧无穷,应该向“子”所去的地方寻求智慧。 首段写作者游历洛水时,恰逢友人从天台山归来。天台山在今浙江境内,山势高峻,风景奇绝,传说中更有许多神奇色彩,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朝拜。作者当时在洛阳听到许多人都对天台之胜赞叹不已,想必友人也一定对天台有所向往。 二、三段写作者与友人相遇后,友人告诉作者自己此次游历天台,是为了寻求般若智慧。佛教中,“般若”(音bō rě)意为大智慧,佛教徒常以寻求般若智慧来指归佛门。 四、五段中,作者自谦自己的力量如同小小的火炬,无法改变佛教盛行的现状。 六、七段中,作者对友人表示自己愿意向般若智慧的方向寻求,并希望友人不要怀疑自己的诚意。 八、九段中,作者想象友人听了自己的话后,会前往石桥(指石桥头,在今浙江天台山),那里有城霞琪树等美景,可以激发诗才。 最后一段中,作者对友人的诗才表示赞赏,并希望友人的诗作可以在岩隈这样的僻静之处得到安宁。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般若智慧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鼓励。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诗篇。
相关诗词
  • 1
    [唐]
    二月江南山水路。
    李花零落春无主。
    一个鱼儿无觅处。
    风和雨。
    玉龙生甲归天去。
  • 2
    [宋]
    梵译千篇广,归心一念生。
    浮杯识海岸,持钵去王城。
    雨彴春莓滑,香盆漏叶轻。
    遥知守庵虎,先辨锡环声。
  • 3
    [唐]
    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
    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大药已成宁畏晚,小松初种不嫌迟。
    长忧一日归天去,未授灵方遣问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