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张遂州》 千里过秦看素滻,三年还蜀度青泥。

千里过秦看素滻,三年还蜀度青泥。

意思:千里经过秦看素滻,三年回蜀度青泥。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张遂州》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一位地方长官的清廉和忠诚。通过对他的生活经历和品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首联“华省名郎意若西,相如桥柱旧曾题”,诗人以典故和地名入诗,描绘了这位地方长官在朝廷中的地位和声望,同时也暗示了他的清廉和正直。相如桥柱是当地的一处名胜,诗人用它来象征这位长官的清廉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颔联“已将符节为邦守,不畏关山入马蹄”,表达了这位长官的忠诚和勇气。他以符节为守,守护着地方,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深入关山,为百姓谋福利。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长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 颈联“千里过秦看素滻,三年还蜀度青泥”,描绘了这位长官治理地方的艰辛和不易。他走过千里秦地,看到了素滻河的清澈,也经历了三年还蜀度青泥的艰难。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长官的敬意和同情,同时也展现了地方官员的艰辛和不易。 尾联“里门锦绶何为乐,外奉严君内阿{上弥下女}”,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长官的赞美之情。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忘本,对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十分照顾。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长官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地方长官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清廉、忠诚、勇敢、为民谋福利等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地方官员的期望和要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华省名郎意若西,相如桥柱旧曾题。
已将符节为邦守,不畏关山入马蹄。
千里过秦看素滻,三年还蜀度青泥。
里门锦绶何为乐,外奉严君内阿{上弥下女}。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青泥

    读音:qīng ní

    繁体字:青泥

    英语:blue mud

    意思:
    1.古时用以封缄文书、器皿的青色粘土。
    晋·王嘉《拾遗记夏禹》:“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

  • 千里

    读音:qiān lǐ

    繁体字:千裏

    英语:a thousand li;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

    意思: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