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bì qín
繁体字:避秦 意思: 1.晋·陶潜《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夏阳适晋,得随会而同奔;东海避秦,与毛公而俱隐。” 唐·苏广文《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桃园堪避秦,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强暴或战乱。 《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 详细释义: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后比喻逃离暴政的迫害。元?无名氏?梧叶儿?玄圃山前道曲:『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秦。』 [似]避难?避乱
造句:白雪躲避秦风,两人保持距离。渔人避秦乱而移居桃花源之事。故以避秦喻躲避战乱,躲避苛政。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
首字母缩写:bq
【拼音】bìqín
【包含避秦的诗词】
《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
半床秋月一声鸡,万里行人费马蹄。 青野雾销凝晋洞,碧山烟散避秦溪。 楼台稍辨乌城外,更漏微闻鹤柱西。 已是大仙怜后进,不应来向武陵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