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杂咏一百首·蒙恬》

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
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边疆战争的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深深忧虑。 “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这两句,作者以边疆的广阔荒漠和雄伟的长城为背景,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绝漠”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疆荒漠的荒凉、空旷,而“功虽大”则是对战争成果的悲哀反思。“长城怨亦深”则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痛苦和怨恨。长城作为防御的象征,却也无法阻挡战争的苦难和人民的哀怨。 “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这两句则更深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反思。“伤地脉”是对战争破坏自然、摧毁生命的痛惜,而“失人心”则是对战争背离人性、丧失人心的批判。作者以此告诫人们,战争不仅会带来表面的破坏,更会让人失去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希望。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边疆战争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战争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关切,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杂咏一百首·蒙恬》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创作的一组诗,其中的《蒙恬》这一首是以秦朝名将蒙恬为题材创作的。蒙恬曾经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为秦朝扩张疆土,巩固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最终却被秦二世迫害,惨遭灭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宋朝的国情和民众心态有关。宋朝时期,国家分裂、外族入侵、社会动荡,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情感。蒙恬作为一位忠勇报国的英雄,他的故事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也成为了诗人创作的重要素材。 在这首诗中,刘克庄通过描绘蒙恬的英勇形象和悲惨遭遇,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可能借古讽今,通过蒙恬的故事暗示当时宋朝社会的弊端和统治者的昏庸。
相关诗词
  • 1
    [宋]
    巍巍文笔光书林,插空几地皆天成。
    尖斋不假云烟敛,圆健何劳雨露深。
    椽墨太阿窥小丑,书天不动龙蛇走。
    何用蒙恬制作工,五色光芒焕星斗。
  • 2
    [唐]
    蒙恬芳轨设,游楚妙弹开。
    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 3
    [清]
    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
    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千秋形胜因循览,万古兴亡取次觇。
    自是天心无定向,从来违顺卜黧黔。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