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

佛土依山福远州,春行绣骑上云头。
补天彩石盈池在,朝海清江绕寺流。
四国仰烦郇伯劳,群生翘望谢安游。
早知为砺为霖意,惟有西民欲暂留。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佛家圣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民众的关怀。首联“佛土依山福远州,春行绣骑上云头”描绘了寺庙所在的山景,用“绣骑上云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颔联“补天彩石盈池在,朝海清江绕寺流”则用神话故事和实景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环境,用“彩石盈池”和“清江绕寺”形象地表现了寺庙的清幽和宁静。颈联“四国仰烦郇伯劳,群生翘望谢安游”通过借用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疾苦的关怀和期望有贤能之士来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尾联“早知为砺为霖意,惟有西民欲暂留”则表达了作者早已知道造福百姓的意愿,而只有当地的居民才能真正留下来享受这福祉。整首诗意境优美,用典巧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民众的关怀和赞美。
创作背景
**《和》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政治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句士良的个人经历有关**。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政治背景: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但政治多变的时代。不同的党派、政治势力之间的争斗,以及对外的战争压力,都使得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与思考。这些情感与思考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2. 文化氛围:宋代重视文化,许多文人雅士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和》这样的诗歌作品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3. 作者经历:句士良作为宋代的文人,他的个人经历、情感变化以及与他人的交往都可能影响到他的创作。通过对句士良生平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综上所述,**《和》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政治、文化及作者句士良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如果要更深入地了解这首诗,需要对这些背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关诗词
  • 1
    [唐]
    举头忽见衡阳雁。
    千声万字情何限。
    叵耐薄情夫。
    一行书也无。
    泣归香阁恨。
    和泪掩红粉。
    待雁却回时。
    也无书寄伊。
  • 2
    [宋]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3
    [宋]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句士良的其他作品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