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主司王起》

恩光忽逐晓春生,金榜前头忝姓名。
三感至公裨造化,重扬文德振寰瀛。
伫为霖雨曾相贺,半在云霄觉更荣。
何处新诗添照灼,碧莲峰下柳间营。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贺春诗,赞美了作者中举(中进士)这一喜事,也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恩光忽逐晓春生”,紧扣诗题,点明题中“春”字,且以“恩光”引起下句“金榜”。本来,春天的光辉是自然现象,而称之为“恩光”,则是指皇帝的恩泽。作者通过这一比喻,便把皇帝的恩泽比作春风催新生的光辉。用词生动贴切,意旨深远。紧接着“金榜前头忝姓名”,上句将皇帝的恩泽与金榜高中联系在一起。而作者的姓名得到了皇帝的恩泽,心中便感到特别欣喜,这就产生了下句“三感至公裨造化”的情感基础。下句意思相接而又诗意层进,“至公”既指作者参加了由朝廷主持的科举考试,取得应举的合法资格;又指皇帝主持科举的公正无私。“造化”为天地、命运之意,指广大民众,这里专指百姓。作者通过“三感至公裨造化”这一巧妙的构思,就把一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时,企盼朝廷能够公平选拔人才的心情,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颔联作者集中笔墨着力描写自己高中后的内心情感。“重扬文德振寰瀛”的意思是:以文扬于朝廷来光大自己的文德,使美好的德行远近共振,表现了作者的自信和自负。“重扬”和“振”都表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颈联点明题旨,表达感恩之情。“伫为霖雨曾相贺”,等待将来报效国家之时,是要像遇雨成霖一样受到朝廷的赏识,要为中举感恩而欢庆。对句写自己的同学好友们亦会相贺。同时虚景实写,既有青春喜悦的快意;亦有迟暮薄游的幽微悲慨体味;情感丰沛真切,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尾联诗人切换场景至自己的住处。“何处新诗添照灼?碧莲峰下柳间营”,自己的住处怎么会成为他人文章的照耀之地呢?原来这是作者以“碧莲峰下”来借代自己居住之地,同时以“柳间营”借指自己。“何处新诗添照灼”意指他人的诗作在作者住处得到了照耀和光耀。“照灼”二字妙趣横生,为全诗增添了欢欣鼓舞的气氛。 全诗通过对自己中举一事进行层层铺叙,把一个春风得意但又不失忧患意识的落第举子写得神采飞扬而又细腻入微。全诗意境浑厚而又跌宕多姿。作者与自然景物也融为一体,令人叹赏不已。
创作背景
《和主司王起》是唐代诗人李宣古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有关。唐朝时期,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主司则是负责主持考试的官员。王起是当时的一位知名文人,曾担任过主司的职务。 李宣古的《和主司王起》一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王起主持考试工作的赞美和尊敬,同时也描述了科举考试的严格和公正。这首诗反映了唐朝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以及文人们对公正选拔人才的期望。
相关诗词
  • 1
    [唐]
    公心独立副天心,三辖春闱冠古今。
    兰署门生皆入室,莲峰太守别知音。
    同升翰苑时名重,遍历朝端主意深。
    新有受恩江海客,坐听朝夕继为霖。
  • 2
    [唐]
    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
    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
    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曾随玉树荣。
    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
  • 3
    [唐]
    昔年桃李已滋荣,今日兰荪又发生。
    葑菲采时皆有道,权衡分处且无情。
    叨陪鸳鹭朝天客,共作门阑出谷莺。
    何事感恩偏觉重,忽闻金榜扣柴荆。
本诗词核心关键词
推荐购买
名句 | 成语大全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