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光忽逐晓春生,金榜前头忝姓名。 三感至公裨造化,重扬文德振寰瀛。 伫为霖雨曾相贺,半在云霄觉更荣。 何处新诗添照灼,碧莲峰下柳间营。 |
这是一首贺春诗,赞美了作者中举(中进士)这一喜事,也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恩光忽逐晓春生”,紧扣诗题,点明题中“春”字,且以“恩光”引起下句“金榜”。本来,春天的光辉是自然现象,而称之为“恩光”,则是指皇帝的恩泽。作者通过这一比喻,便把皇帝的恩泽比作春风催新生的光辉。用词生动贴切,意旨深远。紧接着“金榜前头忝姓名”,上句将皇帝的恩泽与金榜高中联系在一起。而作者的姓名得到了皇帝的恩泽,心中便感到特别欣喜,这就产生了下句“三感至公裨造化”的情感基础。下句意思相接而又诗意层进,“至公”既指作者参加了由朝廷主持的科举考试,取得应举的合法资格;又指皇帝主持科举的公正无私。“造化”为天地、命运之意,指广大民众,这里专指百姓。作者通过“三感至公裨造化”这一巧妙的构思,就把一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时,企盼朝廷能够公平选拔人才的心情,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颔联作者集中笔墨着力描写自己高中后的内心情感。“重扬文德振寰瀛”的意思是:以文扬于朝廷来光大自己的文德,使美好的德行远近共振,表现了作者的自信和自负。“重扬”和“振”都表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 颈联点明题旨,表达感恩之情。“伫为霖雨曾相贺”,等待将来报效国家之时,是要像遇雨成霖一样受到朝廷的赏识,要为中举感恩而欢庆。对句写自己的同学好友们亦会相贺。同时虚景实写,既有青春喜悦的快意;亦有迟暮薄游的幽微悲慨体味;情感丰沛真切,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取向。 尾联诗人切换场景至自己的住处。“何处新诗添照灼?碧莲峰下柳间营”,自己的住处怎么会成为他人文章的照耀之地呢?原来这是作者以“碧莲峰下”来借代自己居住之地,同时以“柳间营”借指自己。“何处新诗添照灼”意指他人的诗作在作者住处得到了照耀和光耀。“照灼”二字妙趣横生,为全诗增添了欢欣鼓舞的气氛。 全诗通过对自己中举一事进行层层铺叙,把一个春风得意但又不失忧患意识的落第举子写得神采飞扬而又细腻入微。全诗意境浑厚而又跌宕多姿。作者与自然景物也融为一体,令人叹赏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