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蜀路石妇》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意思:传说这个乡女,为妇女孝坚贞。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蜀路石妇》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古代贞妇的赞歌,通过对一位乡村女性的描述,表达了对孝顺、贞洁等传统美德的敬仰。 诗中首先描绘了石妇的形象,她没有名字,没有铭文,默默地立在道旁。然而,她的故事却深深地打动人心。她十五岁嫁给了邑人,十六岁丈夫就应征出征。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她独自守寡,照顾公婆,维持家庭。 诗中详细描述了她的孝顺和贞洁。每天早晨和晚上,她都会问候公婆的身体状况,表现出深深的恭敬和顺从。她还会为公婆调节药饵,准备美味可口的膳食。当丈夫在外征战多年未归时,她的德行反而更加显明。 诗中还赞扬了后人对她的高尚节操所进行的表彰,他们雕刻了她的石像,使她永远地立在闺庭之中,供人瞻仰。她的形象俨然整衣,似在向人们展示孝敬公婆的礼仪,听到环珮声仿佛能想象出她恭敬温顺的样子。 最后,诗中表达了对这位妇人的敬仰,她并不因为丈夫的长期不归而变得消极,反而在孤独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德行。她的行为激励了后来妇女,让她们从她的孝心中受到启发。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位乡村贞妇的描述,表达了对孝顺、贞洁等传统美德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的颂扬。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
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
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
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
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
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
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
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
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
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
似见舅姑礼,如闻环珮声。
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
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