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酂阳行》 哭哀声不续,饥病焉能哭。

哭哀声不续,饥病焉能哭。

意思:哭哀声不接,饥饿病怎么能哭。

出自作者[宋]蔡襄的《酂阳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灾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的悲惨景象。诗中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联“春秋书大水,灾患古所评”,描绘了灾荒的严重性,春秋时期的水灾被记载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灾患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评述,可见其普遍性和严重性。 颔联“去年积行潦,田亩鱼蛙生”,去年雨水过多,积水成涝,田地里的庄稼无法生长,甚至出现了鱼蛙。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灾荒对农业的破坏。 颈联“今岁谷翔贵,鼎饪无以烹”,今年粮食价格上涨,谷物飞涨,人们连基本的饮食都难以维持。这一联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状况,进一步揭示了灾荒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 随后几联,诗人通过描述人们在荒野中采集野菜、砍伐桑枣、拆毁房屋等行为,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同时,他也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黑暗面,如头会箕敛、劝率名等不义之举。这些行为加剧了灾荒的严重性,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诗人在尾联中表达了对天子的忧虑和关注,同时也对官府的救助措施表示了担忧。最后,他描绘了百姓在饥病交迫下的悲惨生活,如互食、疫死、颠倒投坑等场景,令人心痛。 整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灾荒之年的悲惨景象,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通过对比去年和今年的状况、揭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面等手法,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体现。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春秋书大水,灾患古所评。
去年积行潦,田亩鱼蛙生。
今岁谷翔贵,鼎饪无以烹。
继亦掇原野,草莱不得萌。
剥伐及桑枣,折发连帘甍。
谁家有仓囷,指此为兼并。
头会复箕敛,劝率以为名。
壮强先转徙,羸瘠何经营。
天子忧元元,四郊扬使旌。
朝暮给饘粥,军廪阙丰盈。
殍亡与疫死,颠倒投官坑。
坑满弃道傍,腐肉犬豕争。
往往互食噉,欲语心惊魂。
荒村但寂寥,晚日多哭声。
哭哀声不续,饥病焉能哭。
止哭复吞声,清血暗双目。

作者介绍 蔡襄简介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北宋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就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就任福州知府时,去处民间巫蛊的危害;在建州就任福建路转运使(省长)时,倡植福州市至漳州府七百里驿道松;在园林艺术上,君谟主持制作武夷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于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