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神》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意思:法律因应和,神以感应。

出自作者[汉]汉乐府的《郊庙歌辞·祀风师乐章·迎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春天的诗,充满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希望。 首句“太皞御气,句芒肇功。”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太皞以清新的气息引领万物复苏,句芒开始展现他的伟大功绩。太皞和句芒都是中国神话中的神祇,太皞象征着春神,句芒则是他的助手,掌管着春天的生机。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描绘了春天的象征——苍龙,以及预示着春天的祥风。苍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代表着春天和季节的更替。青旗是春天的标志,预示着新的开始和生机勃勃的季节。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这两句诗表达了和谐与感应的主题。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万物都以和谐的方式响应春天的到来。神灵也以感应的方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这两句诗表达了尊重和崇敬春天的主题。鼎俎是祭祀的器具,代表着敬意和尊重。在春天这个重要的时刻,人们以礼崇尚祭祀,表达对春天的尊重和感激。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和期待。它描绘了春天的象征、神灵的感应、人们的敬意和礼崇,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新生的期待。这是一首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诗,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太皞御气,句芒肇功。
苍龙青旗,爰候祥风。
律以和应,神以感通。
鼎俎修蚃,时惟礼崇。

关键词解释

  • 和应

    引用解释

    1.指车铃之声相应。《大戴礼记·保傅》:“升车则闻和鸞之声……在衡为鸞,在軾为和,马动而鸞鸣,鸞鸣而和应。” 王聘珍 解诂:“和、鸞,皆铃也,所以为车行节者。”参见“ 和鸞 ”。

    2.和气感应。《宋史·乐志十二》:“嘉荐报本,於以祈年。诚格和应,神娭福延。”

    犹应和。相呼应。《尔雅·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

  • 感通

    引用解释

    谓此有所感而通於彼。意即一方的行为感动对方,从而导致相应的反应。语本《易·繫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朱子语类》卷七二:“ 赵致道 问感通之理。曰:‘感,是事来感我;通,是自家受他感处之意。’”《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