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汪水云诗卷》 南越长淮北眺燕,三书上彻九重天。

南越长淮北眺燕,三书上彻九重天。

意思:南越长淮北眺望燕,三书上达九重天。

出自作者[宋]罗绮的《题汪水云诗卷》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抒发诗人对国家政治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之作。全诗以描绘南越、长淮、燕地等地理景观为背景,通过对比北国幽州雪景和易水烟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南北分裂的忧虑。同时,诗中还穿插了齐好竽、秦酬璧等历史典故,暗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和担忧。 首句“南越长淮北眺燕”,描绘了诗人身处南方,眺望北方燕地的景象。这里的“南越”指的是古代的南越国,位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长淮”则是指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等地;“燕”则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一带。这句诗通过对地理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关注国家大事的情怀。 第二句“三书上彻九重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切。这里的“三书”指的是古代士人上书朝廷的三种方式:表、状、笺;“九重天”则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多次上书朝廷,希望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解决国家的问题。 第三句“毡寒驴重幽州雪,剑晓龙吟易水烟”,通过对北国幽州雪景和易水烟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南北分裂的忧虑。这里的“毡寒驴重”形象地描绘了北国严寒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剑晓龙吟易水烟”则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第四句“齐好无移竽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运用了齐好竽、秦酬璧等历史典故,暗示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和担忧。这里的“齐好竽”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的一种乐器,寓意着国家的和谐与繁荣;“秦酬璧”则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一种玉器,象征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耀。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希望国家能够保持和谐繁荣,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最后一句“知音向近西湖上,却不当初早理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里的“知音”指的是诗人的朋友和知己;“西湖”则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象征着美好的生活。这句诗意味着诗人虽然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但却因为未能为国家效力而感到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地理景观、历史典故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和个人命运的感慨。诗人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感到遗憾。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南越长淮北眺燕,三书上彻九重天。
毡寒驴重幽州雪,剑晓龙吟易水烟。
齐好无移竽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
知音向近西湖上,却不当初早理弦。

关键词解释

  • 南越

    读音:nán yuè

    繁体字:南越

    英语:South Vietnam

    意思:亦作“南粤”。

    1.古地名,今广东·广西一带。
    《庄子山木》:“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

  • 九重

    读音:jiǔ zhòng

    繁体字:九重

    英语:nonuple

    意思:
    1.九层;九道。
    《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韩诗外传》卷八:“齐景公使人于楚,

  • 九重天

    引用解释

    1.古人认为天有九层,因泛言天为“九重天”。《淮南子·天文训》:“天有九重。”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引 宋善威 诗:“月落三株树,日映九重天。”《封神演义》第二回:“愁云直上九重天,一派败兵随地拥。” 李瑛 《我们的飞机》诗:“等信号,一步跨上九重天,回头看,全国人民望着你!”

    2.指帝王或朝廷。 唐 韩愈 《左迁

  • 长淮

    读音:cháng huái

    繁体字:長淮

    意思:(长淮,长淮)
    指淮河。
    唐·王维《送方城韦明府》诗:“高鸟长淮水,平芜故郢城。”
    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 重天

    读音:zhòng tiān

    繁体字:重天

    意思:犹高天。
    唐·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
    前蜀·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百千民拥听经座,始见重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