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怪石》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意思:人们都喜欢寻玩,我只想抛弃。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咏怪石》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物的咏叹,诗人对一种名为“粗险石”的石头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思考。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对一种普通物品的赞美,更是对生活、自然和自我价值的深入思考。 首先,诗人对“粗险石”的描绘非常生动。他形容石头为“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这表明他对石头的态度与众不同。他看到石头的“无所用”,日夜伫立,毫无变化,这正是诗人对无用之物的独特理解。石头被比作无用之物,如砧石、础石、甲斮石、砥砚石、箭靶石、碑石等,但这些比喻都揭示了石头的独特之处,即它并非毫无用处,只是它的用处与众不同。 接着,诗人开始思考石头的来历和意义。他描绘石头为“愤子辱我欲一宣”,这表明石头有情感和意识,它因被侮辱而感到愤怒,想要宣泄出来。这种描绘赋予了石头生命和情感,使它不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而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感的生物。 诗人进一步阐述石头的族类广大且蕃,天地生它,它却常常被人们忽略和轻视。这表达了诗人对无用之物的深深同情,也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误解和忽视。 最后,诗人呼吁人们应该重新审视无用之物,发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像“粗险石”这样的无用之物往往挂名于经史之间,但它们实际上拥有丰富的生命和情感。这种观点提醒人们,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和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因为它们可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对“粗险石”的咏叹诗,它通过对石头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无用之物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这首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
人皆喜寻玩,吾独思弃捐。
以其无所用,晓夕空崭然。
碪础则甲斮,砥砚乃枯顽。
于缴不可碆,以碑不可镌。
凡此六用无一取,令人争免长物观。
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
初来若奇鬼,肩股何孱颜。
渐闻{左石右宫}{左石右隆}声,久乃辨其言。
云我石之精,愤子辱我欲一宣。
天地之生我,族类广且蕃。
子向所称用者六,星罗雹布盈溪山。
伤残破碎为世役,虽有小用乌足贤。
如我之徒亦甚寡,往往挂名经史间。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弃捐

    读音:qì juān

    繁体字:棄捐

    意思:(弃捐,弃捐)

    1.抛弃;废置。
    《战国策秦策五》:“子曰:‘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
    《淮南子览冥训》:“弃捐五帝之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