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意思:独自背残阳上一楼,谁家玉笛韵偏深。

出自作者[清]纳兰性德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全文赏析

这首诗《独背残阳上小楼》是一首典型的借景抒情的佳作,通过描绘残阳、玉笛、白雁、黄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感慨。 首句“独背残阳上小楼”直接点明诗人的孤独和落寞,残阳如血,独自一人背着夕阳登上小楼,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 “谁家玉笛韵偏幽”一句,笛声幽幽,仿佛从不知何处传来,更加深了环境的静谧和凄清。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两句,通过描绘白雁和黄花的秋景,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惆怅和悲凉情绪。白雁飞逝,黄花满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惊节序,叹沉浮”两句,诗人由秋景引发对时光的感慨,感叹人生的沉浮和短暂,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无奈。 “人间所事堪惆怅”一句,诗人将这种惆怅扩大到对整个人生的思考,表达出一种普遍的人间感慨。 最后,“莫向横塘问旧游”一句,诗人以“横塘”为标志,标明自己的地点和身份,同时也表达了对旧日游历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残阳、玉笛、白雁、黄花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
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关键词解释

  • 笛韵

    引用解释

    1.谓笛发出乐声。 北周 庾信 《对酒歌》:“筝鸣 金谷园 ,笛韵 平阳 坞。”

    2.笛发出的乐声。《红楼梦》第七六回:“正説间,只听笛韵悠扬起来。”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 秦淮 水了。”

  • 残阳

    读音:cán yáng

    繁体字:殘陽

    短语:斜阳

    英语:the setting sun

    意思:(残阳,残阳)
    犹夕阳。
    唐·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