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道服》 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

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

意思:楮冠粗布衣服黑纱巾,曾任职西垣寓直人。

出自作者[宋]王禹偁的《道服》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作者自己穿着打扮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朝政的不满。 首句“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描绘了作者穿着朴素,布衣粗褐,戴着皂色纱帽的形象。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暗示了作者对朝政的关注和责任感。 “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着见闲身。”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假日中暂时脱下了朝服,换上了休闲的服饰,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长着见闲身”也暗示了作者对朝政的厌倦和不满。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这两句描绘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享受,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朝政的不满和无奈。“濯缨”和“漉酒”都是古人追求自由、闲适的方式,但作者却无法真正实现,只能空自经受六里的春光。 “不为行香着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和无奈,他并不为了讨好皇帝而去行香,也不需要朝服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句话也暗示了作者对权力的冷漠和对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作者穿着打扮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朝政的不满。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楮冠布褐皂纱巾,曾忝西垣寓直人。
此际暂披因假日,如今长着见闲身。
濯缨未识三湘水,漉酒空经六里春。
不为行香着朝服,贰车谁信旧词臣。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年-1001年):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宋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

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五代史阙文》。

关键词解释

  • 西垣

    读音:xī yuán

    繁体字:西垣

    意思:
    1.犹西城。
    《南史齐纪上高帝》:“帝方解衣高卧,以安众心,乃索白虎幡,登西垣。”

    2.唐·宋时中书省的别称。因设于宫中西掖,故称。

  • 纱巾

    读音:shā jīn

    繁体字:紗巾

    意思:(纱巾,纱巾)
    纱制头巾。
    唐·刘长卿《赠秦系》诗:“向风长啸戴纱巾,野鹤由来不可亲。”
    唐·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之二:“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 楮冠

    读音:chǔ guān

    繁体字:楮冠

    意思:以楮树皮所制之冠。多为贫士、隐士所用。
    《韩诗外传》卷一:“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

  • 布褐

    读音:bù hè

    繁体字:布褐

    英语:coarse clothes

    意思:
    1.粗布短衣。
    汉·桓宽《盐铁论通有》:“古者采椽不斮,茅屋不翦,衣布褐,饭土硎,铸金为鉏,埏埴为器。

  • 皂纱

    读音:zào shā

    繁体字:皂紗

    意思:(皂纱,皂纱)
    亦作“皁纱”。
    黑色的纱。
    《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绛缘中衣。”
    《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

  • 直人

    读音:zhí rén

    繁体字:直人

    意思:
    1.正直的人;直爽的人。
    《管子心术上》:“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隋·王通《中说天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