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石潴》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意思:古岸陶制作,高林尽一点。

出自作者[唐]李群玉的《石潴》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它是一首描绘烧制陶瓷的场景和氛围的诗。通过对古岸、高林、湘浦口、洞庭云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煤飞、爆响、穿凿等动作的描述,诗人生动地展现出烧制陶瓷的壮观景象。 首联“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诗人以古岸被烧制陶器的事件为引子,描绘出一片高耸入云的树林被焚烧殆尽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一句也暗示了烧制陶瓷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热力和时间,同时也揭示了烧制陶瓷的工艺过程。 颔联“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火焰和烟雾的景象。火焰红得如同湘江之滨的流水,烟雾则混浊得如同洞庭湖上的云雾。这一联通过色彩和形态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烧制陶瓷时火与烟的交织场景。 颈联“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广阔的原野,描述了烧制陶瓷过程中飞扬的煤灰在空中的乱舞,同时远处传来的爆炸声也清晰可闻。这一联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烧制陶瓷的壮观景象。 尾联“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烧制陶瓷的地形被穿凿开来的气势,令人感受到烧制陶瓷工艺的艰辛和不易。这一句也暗示了烧制陶瓷的过程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烧制陶瓷的壮观场景和工艺过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火焰烟雾、飞扬的煤灰和地形穿凿等细节的描绘,成功地营造出一种壮观的氛围,令人对烧制陶瓷的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烧制陶瓷工艺的敬意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关键词解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