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 贪多乃为得,廉耻曾不问。

贪多乃为得,廉耻曾不问。

意思:贪婪多是为得到,廉耻不曾问。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谢任泸州师中寄荔枝》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有客来山中,云附泸南信》是一首描绘山中客人带来山中新鲜荔枝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荔枝的鲜美、客人的惊喜、山中的喧闹以及荔枝的最终消逝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诗人通过“开门得君书,欢喜失鄙吝”描绘了客人带来的信件让诗人欢喜无比,这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接下来的描绘奠定了基础。 接着,“筠籢包荔子,四角具封印。童稚瞥闻之,群来立如阵。”这几句描绘了客人带来的荔枝被包裹在竹篮中,四角有封印,孩子们看到后,兴奋地跑出来,场面十分热闹。 “竞言此佳果,生眼不识忍。”这里描绘了孩子们对荔枝的惊讶和喜爱,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美味的水果,表现了荔枝的新鲜和美味。 “相前求拆观,颗颗红且润。”这是对荔枝的直接描绘,诗人用“相前”表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夺荔枝的场景,而“红且润”则直接描绘了荔枝的颜色和质感。 “众手攫之去,争夺递追趁。贪多乃为得,廉耻曾不问。”这几句描绘了孩子们为了抢夺荔枝而争抢的场面,他们甚至不顾廉耻,只为了得到更多的荔枝。 最后,“喧闹俄顷闻,咀嚼一时尽。空余皮与核,狼籍入煨烬。”描述了孩子们吃完荔枝后留下的荔枝皮和核,以及他们喧闹的场面一下子就消散了。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将一幅山中喧闹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喜爱之情。诗中通过对荔枝的描绘,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有客来山中,云附泸南信。
开门得君书,欢喜失鄙吝。
筠籢包荔子,四角具封印。
童稚瞥闻之,群来立如阵。
竞言此佳果,生眼不识忍。
相前求拆观,颗颗红且润。
众手攫之去,争夺递追趁。
贪多乃为得,廉耻曾不问。
喧闹俄顷闻,咀嚼一时尽。
空余皮与核,狼籍入煨烬。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廉耻

    读音:lián chǐ

    繁体字:廉恥

    英语:sense of honor

    意思:(廉耻,廉耻)
    廉洁知耻。
    《荀子修身》:“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

  • 不问

    读音:bù wèn

    繁体字:不問

    英语:pay no attention to

    意思:(不问,不问)

    1.不慰问。
    《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