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为眼,观众生忧。
意思:以慈善为眼,看众生忧虑。
出自作者[宋]释心月的《赵通判请赞观音》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深情的佛教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以及众生所面临的苦难和忧虑。
首先,“轮数珠,泛莲舟”,“轮”是佛教中常用的象征,代表佛法如轮般旋转,普度众生;“数珠”则代表修行者的虔诚和专注;“莲舟”则象征着佛法的清净和慈悲,引导众生走向解脱。这些意象都体现了佛教修行者的决心和追求。
“觉天云静,性海风休”,这里描绘了佛教修行者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他们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宁静。这种境界是佛教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悲为心,救众生苦”,“悲”是佛教中慈悲心的体现,它代表着对众生的关怀和同情;“苦”则代表众生的痛苦和烦恼。这首诗强调了佛教修行者要以慈悲心去救度众生,帮助他们摆脱痛苦和烦恼。
“以慈为眼,观众生忧”,“慈”是佛教中另一重要概念,代表着对众生的关爱和包容;“眼”则代表观察和理解的能力。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修行者要用慈悲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众生的忧虑和痛苦,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众生何忧,忧忘内修”,“忧”代表众生的烦恼和痛苦,“忘”则代表内心的平静和超越。这首诗强调了修行者要超越外在的忧虑,通过内在的修行来摆脱烦恼和痛苦。
“众生何苦,苦於外求”,“苦”代表众生的痛苦和烦恼,“外求”则代表他们向外寻求解脱的方法,而忽视了内心的修行。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修行和智慧。
“故现宰官身,所说宰官法”,“宰官”是佛教中的职位,代表着管理众生的责任;“法”则代表佛法。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修行者要以宰官的身分去管理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修行者的慈悲、智慧和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平静、慈悲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追求和物质上的满足。同时,它也强调了佛教修行者要以宰官的身分去管理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的道路。最后,“誓与慈容同去留”,表达了诗人对慈悲之心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佛教修行者对慈悲智慧的敬仰和传承。